荡兀的意思、荡兀的详细解释
荡兀的解释
颠簸,震荡。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下:“壬子,发 涪州 ,过 羣猪滩 ,既险且长,水虽大涨,乱石犹森然两傍,他舟皆荡兀惊怖号呼。”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下:“予已在舟中,一切付之自然,不暇问,据胡床坐招头处,任其荡兀。” 宋 楼钥 《求仲抑招游山归途遇雨》诗:“中流盖荡兀,短篷不当笠。”
词语分解
- 荡的解释 荡 (蕩) à 清除,弄光:荡平。扫荡。荡除。倾家荡产。 洗涤:洗荡。涤荡。荡口(漱口)。 摇动:摇荡。荡漾。荡桨。 行为不检,不受约束:荡逸。放荡。浪荡。荡子。 * 。狂荡。荡检逾闲。 四处走动:游荡
- 兀的解释 兀 ù 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兀鹫。“蜀山兀,阿房出。” 高高地突起:兀然(.高高突起的样子;.突然;.昏沉无知的样子)。突兀。 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兀那。兀的(?)(.这,这个;.怎么,怎的
网络扩展解释
“荡兀”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颠簸、震荡的状态,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定义:指物体(尤其是船只)在动荡环境中的颠簸摇晃,或抽象层面的不稳定状态。
- 读音:存在两种常见标注,部分文献注音为dàng wū,另一部分标注为dàng wù,现代汉语中更常用后者。
2.用法与例句
- 文学化描述:多用于描写行船时的剧烈晃动。例如:
- 宋代楼钥《求仲抑招游山归途遇雨》:“中流益荡兀,短蓬不当笠。”
- 宋代范成大《吴船录》:“乱石犹森然两傍,他舟皆荡兀惊怖号呼。”
3.来源与权威性
- 权威出处:汉典和《吴船录》等古籍均收录此词,印证其传统用法。
- 注意事项: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常见于古诗词或仿古文体中。
4.拓展说明
- 构词解析:“荡”有摇晃、清除之意,“兀”可表高耸或突兀,组合后强调动荡中的突兀起伏感。
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诗句中的用法,可参考《吴船录》或宋代诗词集。
网络扩展解释二
《荡兀》这个词意思是指舞蹈或者行走时姿态矫健轻盈。
拆分部首和笔画为:草字头部的草部首和吴字旁部首,总共有15个笔画。
《荡兀》的来源: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意指轻盈自如地行走或舞蹈。
繁体写法:「蕩兀」
古时候的写法:在古代汉字中,「荡兀」的写法可能不尽相同,但意思大致相似。
例句:她的舞姿荡兀而充满灵动。
组词:荡漾、蹿荡、嬉荡
近义词:飘逸、轻盈
反义词:笨拙、沉重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