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心竭力地规劝。《后汉书·皇后纪下·桓思窦皇后》:“又欲尽诛诸贵人。中常侍 管霸 、 苏康 苦諫,乃止。”《晋书·王坦之传》:“ 谢安 爱好声律,朞功之惨,不废妓乐,颇以成俗。 坦之 非而苦諫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 到洽 为御史中丞,初欲弹 刘孝绰 ,其兄 溉 先与 刘 善,苦諫不得,乃诣 刘 涕泣告别而去。”
苦谏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动词性短语,指臣子或下属以恳切、坚决甚至不惜牺牲自身利益的方式向君主或上级进行规劝,以期其改正过失或错误决策。其核心在于“苦”字所蕴含的恳切、执着与艰难之意,以及“谏”字所代表的直言规劝行为。以下是详细解析:
“苦”的含义
“苦”在此语境中并非指味觉之苦,而是引申为恳切、竭力、不辞辛劳甚至甘冒风险的状态。它强调劝谏者内心的焦虑、执着与付出代价的决心,如《汉语大词典》释为“竭力;恳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谏”的含义
“谏”指以直言规劝尊长或君主改正错误,是传统礼制中臣对君、子对父的义务。《说文解字》注:“谏,证也”,即通过直言验证是非(许慎,中华书局,1963年)。
“苦谏”即:以极度恳切、不畏艰难的态度直言进谏,常隐含劝谏者面临阻力或风险的背景。
苦谏多见于君臣关系,是古代忠臣精神的体现。典型案例如:
比干谏纣王
商纣王暴虐,比干多次强谏,最终被剖心而死。《史记·殷本纪》载:“王子比干谏弗听,乃强谏纣”,成为“苦谏”的悲壮象征。
魏徵谏唐太宗
魏徵以直言敢谏著称,曾多次触怒唐太宗,但太宗终纳其言。《贞观政要》记载魏徵“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其谏言多属苦谏范畴。
《汉语大词典》
释为:“恳切规谏。多指臣对君。”(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
示例引文: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苦谏不从,遂自尽”。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释为:“苦苦地规劝。”(商务印书馆,2016年)
示例:“群臣苦谏,帝王不纳。”
《辞海》(第七版)
强调其“不惜犯颜、冒死进谏”的特质,常见于封建王朝的忠臣行为(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年)。
词语 | 核心差异 | 示例场景 |
---|---|---|
苦谏 | 强调劝谏过程的艰辛与恳切 | 臣子冒死劝君主止战 |
死谏 | 以死为终极手段的进谏 | 触柱明志以谏君主 |
力谏 | 侧重竭力劝说,未必含“苦”境 | 反复上书反对错误政策 |
苦谏承载儒家“文死谏”的忠义伦理,是传统政治文化中“以道事君”的实践。当代语境中,可引申为对权威或集体的坚持真理之举,如专家对公共政策的据理力争(例:“环保学者苦谏政府停建污染项目”)。
参考文献来源:
“苦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苦心竭力地规劝,通常用于描述对他人的错误行为或决策进行反复、恳切的劝诫。以下是详细解释:
虽源于古代,但现代仍可用于形容对他人错误行为的极力劝阻,如“他苦谏朋友远离赌博”。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事件中的“苦谏”案例,可参考《后汉书》《晋书》等文献原文。
懊悴白鼓钉把絶蚌壳班僚陂侈拆梢钞掇尺泽挡死牌道阶第二课堂东首断鹤续凫風風火火浮鸥歌珠勾问关念馆主很触砉剨回鸾坚定不移僵木胶枣教职工记籍絶壁开陈考妣鍊锻蠡测管窥六征力政龙韬乱坟岗芒洋麻查内尚书潘仁罴貅铅子起更穷固骑云少年老成绳外神州华胄世望鼠腹蜗肠松形鹤骨岁金叹老嗟卑塔台天浮田中蛙角嵬嶪暇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