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万法的意思、万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万法的解释

佛教语。梵语dharma,意译“法”,指事物及其现象,也指理性、佛法等。“万法”指一切事物。 南朝 宋 朱昭之 《难顾道士<夷夏论>》:“《金刚般若》,文不踰千,四句所弘,道周万法。” 宋 苏轼 《东林第一代广慧禅师真赞》:“而况於出三界,了万法,不生不老,不病不死,应物而无情者乎。” 明 汪廷讷 《狮吼记·摄对》:“有则万法俱来,无时************,贫僧 佛印 是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万法"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佛教哲学和现代汉语两个主要层面理解:

一、 核心释义(佛教哲学层面)

指宇宙间一切现象、事物、法则、规律的总称。"万"喻指数量极多、包罗万象;"法"在此语境中源于梵语"dharma",意为事物、现象、存在方式或真理法则。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都由因缘和合而生,故称"万法"。其核心要义是:

  1. 缘起性空:万法皆依赖各种条件(因缘)而生灭,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空性)。如《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
  2. 涵盖一切:包含一切物质(色法)、精神(心法)、概念、规则等。

    来源参考:《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对"万法"的释义。

二、 现代延伸义(广义层面)

在现代汉语中,"万法"有时可引申指所有的方法、途径、手段或规则(尤其在法律语境下,如"万法之宗"指根本大法)。此用法强调其"包罗一切"的特性,但核心仍带有佛教哲学"总括一切存在"的底色。

来源参考:《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在相关词条中体现的引申用法。

三、 权威引用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万法:佛教语。指一切事物和现象。"

    来源:罗竹风主编. 汉语大词典(缩印本)[M].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7: 页数(具体页数需查原书)。

  2.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万法:(术语)总该万有事理之语。法者自体之义,轨则之义,万有之事理,一一有自体,具轨则,故名为法。"

    来源:丁福保编. 佛学大辞典[M].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4(影印版): 页数(具体页数需查原书)。

  3. 《佛光大辞典》:

    "万法:指一切事物。包括世出世间、有为无为、物质精神等一切现象。... 万法系由因缘而生,故无自性,即是空。"

    来源:慈怡主编. 佛光大辞典[M].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台湾佛光山版), 1989: 页数(具体页数需查原书)。

总结

"万法"一词源于佛教哲学,其核心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由因缘和合而生、无独立自性的事物和现象的总称。在现代汉语中,其"包罗一切"的特性有时被引申用于指代所有方法或规则,但其根本意涵仍深植于佛教的缘起性空思想。

网络扩展解释

“万法”是佛教术语,源自梵语“dharma”,其核心含义是“一切事物及其现象”,涵盖了自然、物理、心理、生理等所有存在形式。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词源与基本定义

二、哲学意义

  1. 因缘所生
    佛教认为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例如,一棵树的生长依赖土壤、阳光等条件,条件变化时树也会改变。
  2. 无常性
    万法本质上是暂时、变易的,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3. 修行指引
    佛法主张通过观察万法的无常性,破除执着,最终达到觉悟。宋代苏轼曾以“应物而无情”描述这种超脱境界。

三、应用与延伸

“万法”是佛教对宇宙万有的总括性概念,其核心在于揭示现象的缘起性、无常性,为修行者提供认知世界的基础框架。

别人正在浏览...

班心变物编演秉枹秉辔毕强才卿残暑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蹈青凋悴抵犯放冷箭番子手垡子地峰岚凤条風雨飄颻服务格棱工正管窥之说寒暑猾长画家怙乱僭黩娇客捷剟济济洋洋尽够禁伶机桥诀脉矩方开门见山癞癣浪走老顽固牢稳露酎明密铙管娉财浦溆蘘草人世沧桑软玉温香食浮思酌腾达通儒硕学妥协文丽温煖五方杂处无铨次无头无尾乡愿歆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