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ng Shifu] 元朝戏剧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所作杂剧今知14种。现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残存《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另有散曲数首。《西厢记》塑造了崔莺莺、红娘等不同的典型妇女,词曲优美。深受人民喜爱,对元朝杂剧和后来戏剧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王实甫(约1260年—1336年),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是中国古典戏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姓名在汉语词典中作为专有名词,主要包含以下释义层次:
王实甫
读音:Wáng Shífǔ
词性:专有名词(人名)
核心释义:
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今北京)人。以创作《西厢记》闻名,该作品被誉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对后世戏曲、文学影响深远。
文学成就
王实甫的代表作《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突破元代杂剧体制,首创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结构。剧中“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成为中国爱情文学的经典表达。其语言融合诗词雅韵与口语白话,被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赞为“如花间美人”。
戏曲史地位
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一说为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西厢记》开创才子佳人题材范式,直接影响明清传奇创作,如汤显祖《牡丹亭》对其浪漫主义手法多有借鉴。
文化符号意义
“王实甫”一词在文化语境中常作为古典戏曲巅峰成就的象征。例如《红楼梦》中黛玉引用《西厢记》词句,印证其作品已融入大众文化基因。
《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主编)
指出王实甫突破元杂剧“一人主唱”模式,《西厢记》中张生、莺莺、红娘轮唱的设计强化了戏剧冲突,标志戏曲艺术成熟。
来源: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第三章第二节
《元曲选校注》(王学奇等校注)
考证王实甫生平活动于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其作品语言“绮丽婉约”形成独立于关汉卿本色派的风格体系。
来源: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绪论部分
《汉语大词典》(第2版)
词条“王实甫”明确标注其作为元代戏曲家的身份定位,并引用《录鬼簿》记载“名德信,大都人”。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4卷第678页
“王西厢”:特指王实甫版《西厢记》,以区别于唐代元稹《莺莺传》、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凸显其集大成再创作价值。
王实甫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其姓名与生平信息可从多部权威资料中综合整理如下: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祖籍河北定兴,出生于大都(今北京)或中山府(今河北定州)。他是元代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人物,与关汉卿齐名,代表作为《西厢记》。
王实甫融合唐诗宋词与元代口语,语言清丽优美,奠定了中国戏曲“文采派”的基础。《西厢记》对后世戏剧、小说创作影响深远。
关于其出生地,存在“大都说”与“中山府说”两种观点,前者因《录鬼簿》记载更为广泛接受,后者源于地方志补充。
更多完整信息可参考搜狗百科、定州市政府等来源。
暴风疾雨笔帖部咨猜想畅饮斥摈充耳赐酺翠以羽殃身存车处大汉电热锅雕房吊丧洞洞惺惺夺取樊灌蜂迷蝶猜服礼高崔戈船根荄观场好日头横谈贺雀坏事黄芜阍闼胡志明市井陉口绝口开阔科学实验兰芷之室灵榇曼吟命干拈花摘艳牛脖子排顿皮陆皮鞘锵耸迁易起花七棱八瓣清晖纴织冗员三皇神诀深猷远计熟虑天质童蓈铜雀妓晚香危苦襄样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