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草。 宋 陈与义 《连雨书事》诗之四:“白菊生新紫,黄芜失旧青。”
关于“黄芜”的详细解释如下:
“黄芜”指枯草,由“黄”(枯黄)和“芜”(杂草)组合而成,字面意为枯黄的杂草,多用于描述荒芜或衰败的自然景象。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连雨书事》诗句:“白菊生新紫,黄芜失旧青”,通过对比菊花的新生紫色与枯草的褪色青色,烘托出秋雨连绵后的萧瑟意境。
“黄芜”属于古典文学中的意象词汇,常用于诗词描绘秋冬季节或荒凉场景,具有画面感和情感渲染力。例如诗中用“失旧青”暗喻草木失去生机,强化时光流逝、万物更替的哲理。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用例或相关诗句分析,可参考上述来源网页。
黄芜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汇,既可以作为名词,也可以作为形容词。作为名词,它指的是农地经过一段时间未耕种而长满杂草的状态。作为形容词,它描述了一片废弃、荒芜的景象。
黄芜的拆分部首是“艸”(草字头),而它的笔画数为17画。
黄芜一词最早出现在南朝宋文学家江淹的《黄粱梦》中,形容了一片草木繁茂、人烟稀少、废弃荒凉的景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黄芜逐渐成为形容废弃、荒芜的一个普遍用语。
黃芜
在古代,黄芜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仍然保留了“艸”的部首和“芜”的字义。
1. 这片农地经过几年的废弃,已经长满了黄芜。
2. 这座古城如今已经黄芜一片,没有了往日的热闹。
黄芜地、黄芜草、黄芜景象
废弃、荒芜、荒凉
繁荣、热闹、兴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