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员的意思、冗员的详细解释
冗员的解释
[redundant personnel] 指机关中超过工作需要的人员
古设官分职,人有常守,转移执事,不可无人,故有冗员备使令。——《正字通》
捐不急,罢冗员。——《白孔六帖》
详细解释
1.亦作"冗员"。
2.指无专职的散吏。
3.指多余的人员。
词语分解
- 冗的解释 冗 ǒ 闲散的,多余无用的:冗人。冗长(俷 )。冗员。冗赘。 忙,繁忙的事:拨冗(忙中抽出时间)。冗务缠身。 笔画数:; 部首:冖; 笔顺编号:
- 员的解释 员 (員) á 人,工作或学习的人:员工。教员。演员。动员。复员。司令员。 指团体组织中的人:成员。团员。党员。会员。 周围:幅员辽阔。 量词,常用于武将:一员小将。 员 (員) ú 增加。 表示语
专业解析
冗员指机关、团体或企业中超出正常工作需要的富余人员,属于现代汉语常用词汇。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要点:
一、字义溯源
- 冗:本义为“闲散、多余”,《说文解字》释作“散也”。在“冗员”中引申为“不必要的、过剩的”。
- 员:原指“人员数额”,如《史记·平原君列传》“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后泛指工作人员。
二、词典定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
冗员(rǒngyuán):指机关、企业中超过工作需要的人员。
示例:精简冗员,提高效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商务印书馆, 2016.)
三、权威用例
- 政策文献: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明确提出:“推动机构改革,精简冗员,优化公共服务效能。”(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
- 历史语境:
梁启超《变法通议》指出:“官制臃肿则冗员塞途”,反映清代官僚系统人浮于事的现象。(来源:梁启超全集. 北京出版社, 1999.)
四、社会应用
在当代语境中,“冗员”常与企业管理关联:
- 经济领域:企业通过裁员消除冗员以降低人力成本(如《企业管理学》中“组织冗余”理论)。
- 公共管理:政府机构改革以裁撤冗员为核心任务,如2024年多省市推行的“编制精简计划”。(来源:新华社《地方机构改革实施方案》报道)
五、语义辨析
需区别于近义词“闲职”:
- 冗员强调人员数量过剩(量化问题),如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官无冗员”;
- 闲职侧重岗位职能冗余(质性问题),如《宋史·职官志》“置散官以处闲职”。
参考资料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国务院《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 梁启超《变法通议》
- 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
- 新华社地方机构改革专题报道
网络扩展解释
“冗员”指机构或组织中超出实际需求的多余人员,通常因职责不清、效率低下或历史原因导致。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 核心含义:指机关、企业或团队中超过正常工作需要的人员,常因岗位设置不合理或任务减少而形成。
- 词源:源自古代“冗”(多余、繁杂)与“员”(人员)结合,最早见于《正字通》《白孔六帖》等文献,如“捐不急,罢冗员”。
2.历史背景
- 古代分类:历史上分为“冗官”和“冗军”。例如北宋官僚机构臃肿,每10万人拥有官吏51人,远超其他朝代。
- 表现:冗官指行政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下;冗军指军队人数多但战斗力弱。
3.影响与问题
- 资源浪费:占用人力、财政资源,增加组织负担。
- 效率低下:职责不清导致工作推诿,降低整体效率。
4.现代应用
- 管理措施:企业或政府常通过裁员、优化岗位来减少冗员。
- 改革案例:如中国国企改革中曾计划裁减50万冗员,鼓励自主创业。
5.相关概念
- 近义词:闲职、多余人员。
- 反义词:精兵简政、高效团队。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案例或具体政策,可参考《新唐书》《金史》等文献,或查阅现代机构改革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搬迁抱玉碧殿波斯菊不察不望吃个虱子留只脚村酒野蔬恫骇断取屝屦分了海氛寒舍含瑕积垢槐简黄骠马皇皇火箸忽似护卫浄律惊噪禁楄句点爵秩拘肆亢旱科策夸许困扰壸闱赖泼皮量置礼门义路乱首垢面罗纹结角马裤呢面议籋子奈曼脑际涅菩平方潜精积思囷窌盛年不重来识透四外损短绦鈎阘靸铁牢土中宅顽燥涡流先古虓暴消融戏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