罔罟的意思、罔罟的详细解释
罔罟的解释
指渔猎的网具。《易·繫辞下》:“﹝ 包牺氏 ﹞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庄子·逍遥游》:“子独不见狸狌乎……中於机辟,死於罔罟。”《荀子·王制》:“黿、鼉、鱼、鳖、鰌、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 宋 苏轼 《上皇帝书》:“操罔罟而入江湖,语人曰‘我非渔也’,不如捐罔罟而人自信。”
词语分解
- 罔的解释 罔 ǎ 蒙蔽,诬:罔民(陷害人民)。罔己(受人诳骗)。欺罔。 无,没有:罔极(.没有定准,变化无常;.无穷,久远)。置若罔闻。 古同“惘”,失意。 古同“网”,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器具。 笔画数:
- 罟的解释 罟 ǔ 鱼网:“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 指法网:“岂不怀归?畏此罪罟。” 笔画数:; 部首:罒;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罔罟”是汉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合成词,其核心含义指代捕猎渔具,具体可拆解为两部分:
- “罔”(同“网”):《说文解字》释为“庖牺所结绳以田以渔”,即上古伏羲氏发明用于狩猎捕鱼的编织工具。此字在古籍中常作动词用,表示“编织”或“覆盖”,后引申为名词,指代网状工具。
- “罟”:《尔雅》注“鱼罟谓之罛”,特指捕鱼的网具。《孟子·梁惠王上》中“数罟不入洿池”即强调细密渔网对生态的影响,可见其专指性与功能性。
两字连用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描述原始社会通过编织网具进行渔猎生产的场景。此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先民生活方式或隐喻社会治理(如《淮南子》以“罔罟”喻礼法制度)。现代汉语中,“罔罟”一词已罕见于日常用语,主要作为历史词汇或文学典故存在。
参考来源: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孟子》篇)
网络扩展解释
“罔罟”是古代汉语中表示渔猎工具的复合词,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 字义拆分:
- 罔(wǎng):同“网”,本义为捕鸟兽或捕鱼的网具。在《庄子·逍遥游》中,“罔”特指捕兽的网。
- 罟(gǔ):专指捕鱼的网,如《易·繫辞下》提到“以佃以渔”时,“罟”即用于捕鱼。
- 合义:泛指渔猎所用的各类网具,涵盖捕鸟、捕兽、捕鱼等场景。
二、文献例证
- 《易经》:
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说明罔罟是早期人类渔猎的重要工具。
- 《庄子》:
“中於机辟,死於罔罟”描述动物陷入捕网的情景,体现其实际用途。
- 《荀子》:
强调生态保护时提到“罔罟毒药不入泽”,反映古代对合理使用渔猎工具的规范。
三、延伸用法
- 象征意义:在文学中常隐喻“束缚”或“陷阱”,如苏轼《上皇帝书》以罔罟比喻政策对百姓的约束。
- 字形演变:“罔”从“网”衍生,后因假借为“无”“欺骗”等义,但本义仍保留在复合词中。
四、现代关联
现代汉语中,“罔”多用于“置若罔闻”等成语,而“罔罟”一词已不常用,主要见于古籍研究或文学引用。
别人正在浏览...
背暗投明博石长东黄河大桥踔然骢马郞黛壑搭赸发讲发解废绝辅赞付梓槁丧沟境关子谷仙杭杭红芙蓉懽爱回日火烧火燎见原燋槁戢兵惊叫进贤黜恶旧话重提旧时风味跼蹙磷缁民乐母笋恼煞鸟籀女侍旁尊僻处谦谨钦钦侵争欺天罔地全跏趺坐撒网善好芟刈世界贸易组织水精说教殊心搜扬侧陋堂对谈机剃工同流合污桶子花綫道闲散先志小器易盈霞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