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壑的意思、黛壑的详细解释
黛壑的解释
深谷。 唐 王勃 《九成宫东台山池赋》:“既而仰瞻赬嶠,傍窥黛壑。” 唐 宋之问 《太平公主池山赋》:“芳园暮兮白日沉,爽气浮兮黛壑深。”
词语分解
- 黛的解释 黛 à 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黛色。黛眉。粉黛。黛绿。黛蓝。黛紫。 笔画数:; 部首:黑; 笔顺编号:
- 壑的解释 壑 è 坑谷,深沟:沟壑。丘壑。千沟万壑。以邻为壑(喻把灾祸推给别人)。欲壑难填。 笔画数:; 部首:土;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黛壑是汉语中具有文学意境的复合词,由“黛”与“壑”二字组合而成,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语义解析
-
本义
-
引申义
在文学语境中,“黛”常借代山色(如“远山如黛”),“壑”则强化空间纵深,故“黛壑”进一步引申为:
- 苍翠深邃的山谷:突出植被茂密、色调沉郁的自然景象;
- 幽静险峻的沟壑:隐含人迹罕至的意境,常见于山水诗文。
二、文学意象与文化意蕴
古典文学中,“黛壑”承载着独特的审美意象:
- 色彩层次:以“黛”描摹山峦在光影下的青黑渐变,如王维《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中“空翠”与“黛壑”异曲同工;
- 空间纵深:通过“壑”的深谷意象,营造视觉纵深与神秘感,如《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载“下瞰峭壑阴森”之景;
- 隐逸象征:黛壑幽邃的特性常关联隐士文化,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既窈窕以寻壑”的遁世情怀。
三、使用提示
该词属书面雅语,现代多用于诗歌、散文及景观描述。例如:
“暮色中的黛壑吞没了最后一线天光,唯闻松涛如诉。”(仿古风描写)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ISBN 978-7-100-02550-0,第10卷“黛”字条。
- 《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王维卷,第127卷。
- 《徐霞客游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朱惠荣校注本,页301。
- 李运富《汉字汉语论稿》(学苑出版社,2008)论山水词汇意象章,页174。
- 《王维诗注》(中华书局,2005)陈铁民注本,卷三《山中》注析。
(注:因古籍原版无直接网络链接,以上来源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信息,读者可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查证。)
网络扩展解释
“黛壑”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黛壑”指山间深幽的幽谷,常用来形容山谷的深邃与幽静。该词由“黛”(黑色)和“壑”(深谷)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为“青黑色的深谷”。
二、详细解析
-
字词拆分
- 黛:原指青黑色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后引申为青黑色,如“黛色山峰”。
- 壑:指山间深谷或大水坑,如“千山万壑”。
合称“黛壑”,既描绘山谷的颜色,又强调其幽深特点。
-
文学意象
该词多见于古典诗文,如唐代王勃《九成宫东台山池赋》中“傍窥黛壑”,以及宋之问《太平公主池山赋》中“爽气浮兮黛壑深”,均以“黛壑”渲染自然景色的静谧与神秘。
三、使用场景
- 描述自然景观:如“山间黛壑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 隐喻幽静环境:可借指远离喧嚣的隐蔽之地,如“隐居黛壑,不问世事”。
四、补充说明
- 发音与注音:拼音为dài hè,注音为ㄉㄞˋ ㄏㄜˋ。
- 近义词:幽谷、深涧;反义词:浅滩、平原(需结合语境使用)。
“黛壑”是一个兼具视觉与意境色彩的词汇,常用于文学创作或山水描写中,传递深邃、宁静的自然美感。
别人正在浏览...
安乐巾抱思悲慕敝箒觇覩长衫陈牍崇简淳风葱花丹诀东北大鼓饭局分羹凤转隔越规矩镜国良豪戚昊天恩鸿博见哀讲诵骄军惊服卷波军市烂辉辉联合瞒産马辔迷航民所默换潜移木彊闹阳槃都丞披发乾安墙有耳前家清妥沁绿驱叱塞尚式凴失权守隶书具述命兕先台钟偷儒抟气微族无厚武守下功夫啸嗷邪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