罔罟的意思、罔罟的詳細解釋
罔罟的解釋
指漁獵的網具。《易·繫辭下》:“﹝ 包犧氏 ﹞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莊子·逍遙遊》:“子獨不見狸狌乎……中於機辟,死於罔罟。”《荀子·王制》:“黿、鼉、魚、鼈、鰌、鱣孕别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 宋 蘇轼 《上皇帝書》:“操罔罟而入江湖,語人曰‘我非漁也’,不如捐罔罟而人自信。”
詞語分解
- 罔的解釋 罔 ǎ 蒙蔽,誣:罔民(陷害人民)。罔己(受人诳騙)。欺罔。 無,沒有:罔極(.沒有定準,變化無常;.無窮,久遠)。置若罔聞。 古同“惘”,失意。 古同“網”,用繩線等結成的捕魚捉鳥器具。 筆畫數:
- 罟的解釋 罟 ǔ 魚網:“是猶無魚而為魚罟也。” 指法網:“豈不懷歸?畏此罪罟。” 筆畫數:; 部首:罒;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罔罟”是古代漢語中表示漁獵工具的複合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字義拆分:
- 罔(wǎng):同“網”,本義為捕鳥獸或捕魚的網具。在《莊子·逍遙遊》中,“罔”特指捕獸的網。
- 罟(gǔ):專指捕魚的網,如《易·繫辭下》提到“以佃以漁”時,“罟”即用于捕魚。
- 合義:泛指漁獵所用的各類網具,涵蓋捕鳥、捕獸、捕魚等場景。
二、文獻例證
- 《易經》:
包犧氏“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說明罔罟是早期人類漁獵的重要工具。
- 《莊子》:
“中於機辟,死於罔罟”描述動物陷入捕網的情景,體現其實際用途。
- 《荀子》:
強調生态保護時提到“罔罟毒藥不入澤”,反映古代對合理使用漁獵工具的規範。
三、延伸用法
- 象征意義:在文學中常隱喻“束縛”或“陷阱”,如蘇轼《上皇帝書》以罔罟比喻政策對百姓的約束。
- 字形演變:“罔”從“網”衍生,後因假借為“無”“欺騙”等義,但本義仍保留在複合詞中。
四、現代關聯
現代漢語中,“罔”多用于“置若罔聞”等成語,而“罔罟”一詞已不常用,主要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引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罔罟的意思
罔罟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網捕魚。它的拆分部首是網和罟,其中網是上半部分,罟是下半部分。
罔罟的筆畫
罔罟總共有9個筆畫。
罔罟的來源
罔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捕魚工具,古時用的是一種網狀工具,用來捕魚。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成了現代漢語中表示捕魚的意思。
罔罟的繁體
罔罟在繁體字中保持不變,仍然是罔罟。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罔罟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上半部分網是由"⺲"和"⺲"組成,下半部分罟是由"⺖"和"⺖"組成。
罔罟的例句
1. 漁民們在湖邊架起了罔罟,準備捕撈大量魚類。
2. 這個漁港是周圍地區最大的罔罟集散地。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 組詞:捕罔、罟網、罔罟之魚
- 近義詞:捕撈、捕魚
- 反義詞:釋放、放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