罔罟的意思、罔罟的詳細解釋
罔罟的解釋
指漁獵的網具。《易·繫辭下》:“﹝ 包犧氏 ﹞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莊子·逍遙遊》:“子獨不見狸狌乎……中於機辟,死於罔罟。”《荀子·王制》:“黿、鼉、魚、鼈、鰌、鱣孕别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 宋 蘇轼 《上皇帝書》:“操罔罟而入江湖,語人曰‘我非漁也’,不如捐罔罟而人自信。”
詞語分解
- 罔的解釋 罔 ǎ 蒙蔽,誣:罔民(陷害人民)。罔己(受人诳騙)。欺罔。 無,沒有:罔極(.沒有定準,變化無常;.無窮,久遠)。置若罔聞。 古同“惘”,失意。 古同“網”,用繩線等結成的捕魚捉鳥器具。 筆畫數:
- 罟的解釋 罟 ǔ 魚網:“是猶無魚而為魚罟也。” 指法網:“豈不懷歸?畏此罪罟。” 筆畫數:; 部首:罒;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罔罟”是漢語中一個曆史悠久的合成詞,其核心含義指代捕獵漁具,具體可拆解為兩部分:
- “罔”(同“網”):《說文解字》釋為“庖犧所結繩以田以漁”,即上古伏羲氏發明用于狩獵捕魚的編織工具。此字在古籍中常作動詞用,表示“編織”或“覆蓋”,後引申為名詞,指代網狀工具。
- “罟”:《爾雅》注“魚罟謂之罛”,特指捕魚的網具。《孟子·梁惠王上》中“數罟不入洿池”即強調細密漁網對生态的影響,可見其專指性與功能性。
兩字連用最早見于《周易·系辭下》:“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描述原始社會通過編織網具進行漁獵生産的場景。此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先民生活方式或隱喻社會治理(如《淮南子》以“罔罟”喻禮法制度)。現代漢語中,“罔罟”一詞已罕見于日常用語,主要作為曆史詞彙或文學典故存在。
參考來源: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周易》《孟子》篇)
網絡擴展解釋
“罔罟”是古代漢語中表示漁獵工具的複合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字義拆分:
- 罔(wǎng):同“網”,本義為捕鳥獸或捕魚的網具。在《莊子·逍遙遊》中,“罔”特指捕獸的網。
- 罟(gǔ):專指捕魚的網,如《易·繫辭下》提到“以佃以漁”時,“罟”即用于捕魚。
- 合義:泛指漁獵所用的各類網具,涵蓋捕鳥、捕獸、捕魚等場景。
二、文獻例證
- 《易經》:
包犧氏“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說明罔罟是早期人類漁獵的重要工具。
- 《莊子》:
“中於機辟,死於罔罟”描述動物陷入捕網的情景,體現其實際用途。
- 《荀子》:
強調生态保護時提到“罔罟毒藥不入澤”,反映古代對合理使用漁獵工具的規範。
三、延伸用法
- 象征意義:在文學中常隱喻“束縛”或“陷阱”,如蘇轼《上皇帝書》以罔罟比喻政策對百姓的約束。
- 字形演變:“罔”從“網”衍生,後因假借為“無”“欺騙”等義,但本義仍保留在複合詞中。
四、現代關聯
現代漢語中,“罔”多用于“置若罔聞”等成語,而“罔罟”一詞已不常用,主要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引用。
别人正在浏覽...
白鹇幫興剝褫裱褙兵舞猜妬車鈴城牆紬布仇虜丑言串花街槌球大敵貸放獨鴈餌敵風形狗材瑰瓊國語好過黃鳝緘口結舌即夜積志撅皇城﹐撾怨鼓沮毀空囊狂豔勞勤連屏龍夜攣蹇茂育駡天扯地眄眩明刊铙鼓撇撒拼讀竮竛前置詞泉窩飒戾掃街沙鉢山謡神體宋豔陶韋外面玩令猥複文驗窩戶香亭銷鍊羲黃心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