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发解的意思、发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发解的解释

(1) 唐 宋 时,应贡举合格者,谓之选人,由所在州郡发遣解送至京参与礼部会试,称“发解”。 宋 司马光 《论诸科试官状》:“臣伏见朝廷取勘诸处发解考试诸科官,以所解之人到省十有九不中者。”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罪发解官员》:“ 后唐 明宗 长兴 三年,詔选人文解不合式,罪发解官员。”《宋史·选举志一》:“﹝ 崇寧 三年詔﹞天下取士,悉由学校升贡,其州郡发解及试礼部法并罢。”《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元年》:“先是 开封府 发解,如诸州之制,皆府官专其事。是秋,以府事繁剧,始别勑朝臣主之,定名讫,送府发解如式。”

(2) 明 清 时乡试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考中举人第一名为“发解”。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卷下:“ 唐寅 字 子畏 ,少有逸才,发解 应天 第一。”《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此位是本县大名士,你只看他今科发解,还是发魁?” 清 戴名世 《宋嵩南制义序》:“先生年踰弱冠,即发解 江 南,为第一人;旋登进士,入史馆。”

(3)泛指乡试考中举人。《古今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莫稽 由此才学日进,名誉日起,二十三岁发解连科及第。”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铁花仙史》﹞ 诚斋 又招 儒珍 为西宾,而 蔡其志 晚年孤寂,亦屡来迎 王 ( 王儒珍 ),养以为子,亦发解,娶 诚斋 之女 馨如 。”

(4)犹起解。旧时谓押送犯人。《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 王兴 道:‘且莫细谈,明早老将军起身发解时,我站在傍边,你只看着我,唤我名字起来,小人自来与你分解。’”《说岳全传》第三四回:“﹝ 粘罕 ﹞遂传令叫小元帅 金眼郎郎 、 银眼郎郎 :‘你二人领兵一千,将 吉青 上了囚车,连军器马匹,一齐解往四狼主那边去。’二人领命,立刻发解起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发解"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复合词,主要包含以下两个释义体系:

一、科举制度术语 指唐宋时期科举考试中地方选拔合格者的程序。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发解试是州府举办的资格考试,通过者称为"发解进士",可赴京城参加省试。例如唐代杜佑《通典》载:"诸州贡举省试不第,愿入学者,听补发解。"该制度成为古代士人晋升仕途的重要阶梯,宋代《宋史·选举志》更详细记载了发解名额分配规则。

二、道教宗教仪式 道教典籍《道藏》中,"发解"特指通过斋醮仪式解除灾厄的行为。《云笈七签》卷五十七载:"发解谢过,凡三百二十条。"明代《正统道藏》收录的《灵宝玉鉴》中,设有"发解沐浴科仪",包含焚香、诵经、投龙简等流程,旨在通过仪式消弭信众的罪愆。这种仪式至今仍见于部分道教宫观的斋醮活动中。

网络扩展解释

“发解”是一个多义历史词汇,其含义随时代演变有所差异,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 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
    指地方选拔合格考生送至京城参加礼部会试的流程。例如州郡将贡举合格者(称为“选人”)解送进京,称为“发解”。宋代司马光曾提及“发解考试官”需对考生质量负责(《论诸科试官状》),说明这是科举初选环节。

  2. 明清乡试的专称
    明清时期演变为特指乡试考中举人,尤以第一名“解元”的考中为“发解”。如《古今小说》中描述莫稽“发解连科及第”,即通过乡试后继续考中进士。

  3. 古代司法术语
    少数语境下可指押送犯人,即“起解”,但此用法较罕见。

补充说明:

建议结合《宋史·选举志》《近事会元》等史料进一步探究具体实施细节。

别人正在浏览...

便近标望笔刀步态蹒跚常均嘲摈宸路持正不阿传阅垂虹胆管大直若屈额首称庆风篷个子官声国机恒人红彩红糖浑合角糉疾疹掘尾恐慑愧勖唠什子两头蒙利诱陇树耄悼棉烟苗床迷途磨旋捏事佞道凝帖剖蚌求珠怯候清楚清啭秋柏蛐蟺哥覰望娆败热洛河仁兽刹寺适长石埭时移世异唐许炭篓子维结窝鲁朵无时下钓子香积寺徙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