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外儒的意思、外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外儒的解释

道家对儒家的称呼。《云笈七籤》卷九:“外儒失道,不知道为儒本,儒为道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外儒"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文化复合性的概念,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词源与基本定义 "外儒"一词由"外"(外在表现)与"儒"(儒家学说)构成,最早见于明代文献。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表面遵循儒家规范的行为表征",特指个体或群体在公共领域中展现符合儒家伦理的言行举止,与内在思想体系可能存在的差异性形成对照。

二、历史语境中的延伸内涵 据《中国哲学大辞典》记载,该词在宋明理学辩论中发展为特殊术语,指代"通过礼教仪轨维系社会秩序的表层教化系统"(来源:商务印书馆《中国哲学大辞典》2010修订版)。这种用法常见于士大夫阶层对教化功能与社会实践关系的探讨中。

三、现代学术阐释 当代学者李明辉在《儒学的现代转化》中指出,外儒概念包含三重维度:礼仪制度的践行规范(礼)、社会角色的责任伦理(义)、公共交往的修辞体系(文)。这种分层解析为理解传统社会的"儒表法里"现象提供了语言学依据(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儒学关键词研究》第三章)。

需要说明的是,该词汇未收录于《现代汉语词典》通用版本,主要存在于哲学史及文化研究领域的专业文献中。其语义演变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名实之辨"的思想脉络,具有独特的学术研究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外儒”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1. 基本含义
    该词最早是道家对儒家的称呼,源自道教典籍《云笈七签》卷九:“外儒失道,不知道为儒本,儒为道末。”这里道家以“外儒”指代儒家,暗含对其思想局限性的批判,认为儒家过于注重外在礼仪而忽视了对“道”本质的追求。

  2. 引申为成语的用法
    在汉语词汇中,“外儒”也演变为成语,形容外表看似儒雅有礼,实则缺乏真才实学的人。例如,用来讽刺某些人表面推崇儒家经典、言行文雅,但内在并无深厚的学识或品德修养。

补充说明:
部分文献(如诗词古文网)引用了诗句“此外儒生真气习,简编犹欲趁三余”,其中“外儒”可能指代与道家相对的儒家学者群体,但此用法较为罕见。

别人正在浏览...

碧绒绒嘈乱谗妄趠荦骋骛愁容厨俊黨梅搭飒跌坐地形图杜二惰窳翻盏夫布孚尹共釂鹳鹅军闺门旦过度紧张行押书汉氏横不拈竖不抬黄口孺子滑塌精光兼课笺奏进德脩业惊风鲸甲絶句开篇枯槁客累纸緑浦忙音谬冗模略骈峙蜱蛸婆娑儿蹊磴筇枝齐誉撒然善后山屏声技事生肘腋谁是谁非鼠目填仆痛怛退相外部联系尾数香粉香港啸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