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鸛鵞军 ”。列阵的军队。 宋 苏轼 《会客有美堂时周有服》诗之二:“僧侣且陪香火社,诗坛欲敛鸛鹅军。” 明 王世贞 《赠大中丞董公淑化》诗:“旧为驄马客,新领鸛鵞军。” 清 蒋士铨 《临川梦·遣跛》:“ 夏州 城, 黄河 带,鸛鹅军,围 清海 , 狼山 下断木为簰,似 长江 天堑横开。”
“鹳鹅军”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诗文中的比喻或象征表达,具体解释及用法如下:
核心含义
指列阵的军队,强调军队的阵列形态。“鹳”和“鹅”均为鸟类,可能借其群居或列队特性比喻军阵的整齐有序。
字形与异体
该词也写作“鸛鵞軍”,属于异体字形式,但含义相同。
诗文例证
该词多见于宋、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例如:
引申意义
部分语境中可能暗含军队的威严或规模,如清代蒋士铨《临川梦·遣跛》描述“鸛鹅军”围城的场景,强化军事布局的恢弘。
“鹳鹅军”属于较为冷僻的古典词汇,现代汉语中已鲜少使用,但在古籍或历史文学研究中可能作为特定意象出现。其核心是通过鸟类群居特性类比军队阵列,常见于修辞性表达。如需更深入探讨,可参考苏轼、王世贞等人的诗文原作。
《鹳鹅军》是一个成语,意思指的是冒充高人、伪装成大将,实际上却毫无实力和能力的人。
《鹳鹅军》这个词的部首是鹿,共有19画。
《鹳鹅军》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李时中的《瓢泼集》中,意指以冒充的形式欺骗他人。
繁体字形为《鸛鵞軍》。
古时候汉字写作「鸛鵞軍」。
这个商人总是以高人自居,给人一种以为他是权威的假象,实际上他只是一个《鹳鹅军》而已。
鹳鹅虱、鹳鹅率、鹳鹅渡
妄自尊大、伪强学富、伪装
高人、真实能力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