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筇竹杖。 唐 张祜 《赠僧云栖》诗:“麈尾与筇枝,几年离石坛。” 宋 陆游 《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诗:“百年醉魂吹不醒,飘飘风袖筇枝横。” 宋 陆游 《游西村》诗:“药笈可赊山店酒,筇枝时打野僧门。”参见“ 筇竹杖 ”。
筇枝(拼音:qióng zhī)是汉语词汇,其详细解释如下:
指用筇竹制作的手杖,常作为文人雅士或僧人出行时的辅助工具。
该词常见于古典诗文,例如:
古人认为筇竹杖兼具实用与雅趣,其轻便耐用的特性使其成为山林行走的常见器具,后逐渐演化为隐逸文化的象征物。
《筇枝》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一种生长在筇竹上的枝条。
《筇枝》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竹(⺮)和木(木),总共有10画。
筇枝一词最早出现在《前汉书·卷一百九十五·荊州新书》中,是描述荆州地区特有的一种竹子枝条。
繁体字形为「筍枝」。
在古代文字中,筇枝的写法与现在基本相同。
1. 山林间长满了茂密的筇枝,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2. 他用筇枝编制了一个小篮子。
筇(zhǒng)竹、筇林、枝条、枝干、枝叶。
笋枝、竹枝、竹笋。
柳条、树枝。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