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外寇的意思、外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外寇的解释

[foreign invader] 指入侵的外敌

抗击外寇

详细解释

外来的敌寇;外来侵掠。《管子·君臣上》:“兵乱内作,以召外寇。”《国语·晋语二》:“唯忠信者能留外寇而不害。”《北史·杜弼传》:“ 弼 又请先除内贼,却讨外寇。”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若虽有外寇,而其地尚为我有,乃捨险就易,此何理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外寇指从外部入侵国家或地区的敌对武装力量,强调其武力侵略性质。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外寇是由“外”(外部)与“寇”(强盗、侵略者)构成的复合词,特指外部入侵的敌人或敌军。其核心含义聚焦于外部势力对国家主权、领土的武装侵犯行为。例如:

“古代边关常遭外寇劫掠,百姓苦不堪言。”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二、语义构成与历史用例

  1. “寇”的武力属性

    “寇”在古汉语中本指持械劫掠的强盗(《说文解字》:“寇,暴也”),引申为武装侵略者。如《左传·文公七年》载:“寇不可玩”,即强调对外部侵略的警惕性。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历史文献中的“外寇”

    宋代《武经总要》多次提及“御外寇之策”,指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入侵。清代魏源《海国图志》亦用“外寇”描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

三、近义词辨析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官网

    https://www.cp.com.cn/book/7f1c64a9/a.html

  2.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中国语言文字网

    http://www.chinalanguage.org/hd/

  3.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https://www.cp.com.cn/book/31f7c9c9/a.html

网络扩展解释

“外寇”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外来的敌寇或入侵的外敌,通常用于描述历史上或军事冲突中来自外部的侵略势力。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外寇”由“外”(外部)和“寇”(侵略者、盗匪)组成,字面意为“外来的侵略者”。其核心含义是从外部入侵的敌对势力,强调对本国或本地区的威胁性。例如:“抗击外寇”指抵御外来侵略者。

  2. 词源与古籍引用

    • 该词最早见于《管子·君臣上》:“兵乱内作,以召外寇”,指内部动乱会招致外敌入侵。
    • 《北史·杜弼传》提到“先除内贼,却讨外寇”,强调处理内忧后再应对外患的策略。
    • 宋代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亦用“外寇”描述外部军事威胁。
  3. 近义词与使用场景

    • 近义词包括“外敌”“外患”等,均指外部威胁。
    • 多用于历史、军事语境,如描述古代边疆防御或近代反侵略战争,例如“抗击外寇”“抵御外寇入侵”。
  4. 与“内贼”的对比
    古籍中常将“外寇”与“内贼”并提(如《北史》),体现传统战略思想中“内外威胁需分而治之”的观念。

  5. 现代延伸含义
    现代语境中,“外寇”可引申为来自外部的非军事威胁,如文化入侵、经济压制等,但此用法较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总结来看,“外寇”是一个具有历史厚重感的词汇,既反映古代军事防御思想,也承载了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如需进一步考证古籍原文,可参考《管子》《北史》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裨补斌驳佛头著粪廛肆吃太平饭打担丹毂荡兀诞蔓蹈儛等闲间颠寒作热电行负日告勑贵阳市国事访问海素汗粒輷鞫殷殷回渊继继绳绳精腆记叙楫櫂谲譬考按柯干快餐恇惶累夜篱牢犬不入螺丝拐明规命通谋论攀缠彯彯铅鼎谦讬乞抽扢叉气丧秋晖逑耦气象火箭人术圣诲鼠虎死里逃生贪纵晚荣畏口慎事韦素暐暐吾侪瞎浪跭详文小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