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檝櫂”。亦作“檝棹”。1.船桨。短桨称楫,长桨称櫂。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譬犹芟刈股肱,独任胸腹;浮舟江海,捐弃楫櫂,观者为之寒心。”《南史·儒林传·王元规》:“ 元规 唯有一小船,仓卒引其母妹并姑姪入船, 元规 自执檝棹而去。”《汉书·元后传》“辑濯 越 歌” 唐 颜师古 注:“令执楫櫂人为 越 歌也。”
2.指船。 晋 潘岳 《西征赋》:“凡厥寮司,既富而教,咸帅贫惰,同整檝櫂。” 宋 姜夔 《湘月》词序:“ 长溪 杨声伯 典 长沙 檝櫂,居濒 湘江 。”
“楫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字面释义
引申义与成语用法
该词常比喻勤奋努力,强调通过持续拼搏才能达成目标。例如,古代划船需众人齐心用力,故以“楫櫂”象征奋斗精神。
文献用例
其他信息
总结来看,“楫櫂”既有具体的工具和船只含义,也承载了中华文化中对努力精神的抽象表达。需结合语境判断其具体指向。
《楫櫂》是指古代船上用于撑船移动的工具。它常用于划船、划桨等活动中,是一种辅助性的器具。在字面上,楫指的是船桨,櫂指的是水手用来驱动船只前进的划动动作。
《楫櫂》是由木字旁的「木」和「区」组成。木字旁表示与木材相关的事物,而「区」则是指为了方便组字而形成的单独部首。从部首和笔画角度来看,楫的木字旁可以作为部首,櫂的「区」可以作为部首。
楫的拆分笔画为7画,櫂的拆分笔画为14画。
《楫櫂》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发展的阶段。在古代船只上,人们使用楫櫂来划船行进,因此形成了这个词汇。它源自于人们对于船只和划船活动的生活经验和观察。
《楫櫂》的繁体写法为「檝艸」,其中「檝」指的是船桨,「艸」指的是草的部首。繁体写法在台湾、香港以及一些华人社区中仍然广泛使用。
在古代的汉字书写方式中,「楫櫂」的书写方式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古代汉字笔画的书写方式更加质朴,字形稍有差异,但整体意义相同。
1. 他紧紧握着楫櫂,努力划动着船子。
2. 水手们配合默契,巧妙地运用楫櫂,将船子悄无声息地划向目的地。
3. 渔民们手持楫櫂,开启了一天的捕鱼之旅。
1. 划楫:指的是划动楫櫂的动作。
2. 舟楫:指的是船和船桨。
3. 极楫:指的是最后努力、奋发向前的意志。
1. 船桨
2. 船艄
1. 船帆
2. 舵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