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的意思、贵阳市的详细解释
贵阳市的解释
贵州省省会。在省境中部,乌江支流南明河流贯,黔桂、川黔、湘黔、贵昆等铁路交会于此。古称新贵、贵筑,简称“筑”。1941年设市。人口1684万(1995年)。为西南地区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之一。名胜古迹有黔灵山、花溪、甲秀楼、文昌阁、扶峰山、地下公园等。有贵州大学等高等学校。
词语分解
- 贵的解释 贵 (貴) ì 价钱高,与“贱”相对:贵贱(a.价格的高低;b.指人的地位高低;c.方言,无论如何)。春雨贵如油。 指地位高:贵族。贵戚。贵望(尊贵的门第和声望)。 敬辞,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贵国。贵
专业解析
贵阳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贵州省的省会城市,其名称具有明确的地理与历史文化内涵,可从汉语词典角度解析如下:
一、语源释义
“贵阳” 由“贵”与“阳”二字构成:
- 贵:源自元代“贵州”地名(始见于《元史·地理志》),取“珍贵之地”或“贵山南麓”之意。古称“矩州”,后因方言谐音演变为“贵州”。
- 阳:指地理方位,中国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贵阳因地处贵山(今关刀岩)之南,故称“贵阳”(明《贵州图经新志》载:“郡在贵山之阳,故名”)。
二、行政区划属性
- 行政地位:贵州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务院批复确定的西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民政部行政区划代码:520100)。
- 辖区构成:现辖6区(南明、云岩、花溪、乌当、白云、观山湖)、3县(开阳、息烽、修文)、1县级市(清镇市),总面积8,034平方公里。
三、地理特征
- 地形标识:地处云贵高原东侧,平均海拔1,100米,以喀斯特地貌著称,有“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独特景观(中国国家地理数据)。
- 气候标签:因夏季凉爽(年均温15.3℃)、湿度适宜,获“中国避暑之都”称号(中国气象学会认证)。
四、文化符号
- 市树市花:樟树(象征坚韧)与紫薇(寓意繁荣),1987年经市民投票选定(贵阳市人民政府公告)。
- 历史印记: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后,贵阳逐步成为西南重镇,现存甲秀楼、文昌阁等文物见证建城史(《贵阳市志·建置志》)。
参考来源: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明代《贵州图经新志》
- 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 贵阳市人民政府官网行政区划介绍
-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喀斯特专题
- 中国气象学会气候认证文件
- 贵阳市园林局官方公告
- 《贵阳市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网络扩展解释
贵阳市是中国贵州省省会,以下为综合权威信息的详细解释:
一、名称由来
贵阳市因位于贵山之南而得名(古代以山之南为“阳”),简称“筑”(源于古称“贵筑县”),别称“林城”“筑城”或“金筑”。
二、历史沿革
• 元代始称贵州,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正式定名贵阳府
• 1941年正式设市,成为西南地区重要城市
• 春秋战国时期属古夜郎国,汉代为牂牁郡治所
三、地理位置
地处黔中山原丘陵中部,地理坐标东经106°07′~107°17′,北纬26°11′~27°22′。与黔南州、安顺市、毕节市和遵义市接壤。2023年辖6区(云岩、南明等)、3县、1个县级市(清镇市),总面积8043平方公里。
四、人口与经济
• 2023年常住人口640.29万,含55个民族,苗族、布依族为世居主体民族
• 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5154.75亿元,是西南交通枢纽和工业基地,拥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
五、特色与地位
• 中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55%
• 拥有黔灵山、甲秀楼等名胜,贵州大学等高校聚集
• 作为“一带一路”门户城市,连接西南与东南亚经济带。
更多数据可参考贵阳市人民政府官网。
别人正在浏览...
按兵鞍前马后鼇鱼宝胜北京鸭秉阳蝉冠豸绣差注捶扑电子显微镜调历鞮芬娥姣繁碎丰草长林凤姿愤慨褂子过度紧张寒风子黑店荒弊黄鹤蠖曲家传学假道学绛引交绝鹪鹩夹巷戒香疾雷不及塞耳纪念品寖寻疾隙绝少分甘蹶阴客兴零夷陵轧芦粟默数膀胱菩萨泉币燃耗软泥乳酸僧伽彼首尾相援束装就道送门状天雨粟筒簟尪卒晚年沃州雺雺无懈可击邪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