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寇的意思、外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寇的解釋

[foreign invader] 指入侵的外敵

抗擊外寇

詳細解釋

外來的敵寇;外來侵掠。《管子·君臣上》:“兵亂内作,以召外寇。”《國語·晉語二》:“唯忠信者能留外寇而不害。”《北史·杜弼傳》:“ 弼 又請先除内賊,卻讨外寇。”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五:“若雖有外寇,而其地尚為我有,乃捨險就易,此何理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外寇指從外部入侵國家或地區的敵對武裝力量,強調其武力侵略性質。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外寇是由“外”(外部)與“寇”(強盜、侵略者)構成的複合詞,特指外部入侵的敵人或敵軍。其核心含義聚焦于外部勢力對國家主權、領土的武裝侵犯行為。例如:

“古代邊關常遭外寇劫掠,百姓苦不堪言。”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二、語義構成與曆史用例

  1. “寇”的武力屬性

    “寇”在古漢語中本指持械劫掠的強盜(《說文解字》:“寇,暴也”),引申為武裝侵略者。如《左傳·文公七年》載:“寇不可玩”,即強調對外部侵略的警惕性。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曆史文獻中的“外寇”

    宋代《武經總要》多次提及“禦外寇之策”,指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軍事入侵。清代魏源《海國圖志》亦用“外寇”描述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

三、近義詞辨析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官網

    https://www.cp.com.cn/book/7f1c64a9/a.html

  2.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中國語言文字網

    http://www.chinalanguage.org/hd/

  3.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https://www.cp.com.cn/book/31f7c9c9/a.html

網絡擴展解釋

“外寇”是一個漢語詞彙,指外來的敵寇或入侵的外敵,通常用于描述曆史上或軍事沖突中來自外部的侵略勢力。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外寇”由“外”(外部)和“寇”(侵略者、盜匪)組成,字面意為“外來的侵略者”。其核心含義是從外部入侵的敵對勢力,強調對本國或本地區的威脅性。例如:“抗擊外寇”指抵禦外來侵略者。

  2. 詞源與古籍引用

    • 該詞最早見于《管子·君臣上》:“兵亂内作,以召外寇”,指内部動亂會招緻外敵入侵。
    • 《北史·杜弼傳》提到“先除内賊,卻讨外寇”,強調處理内憂後再應對外患的策略。
    • 宋代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亦用“外寇”描述外部軍事威脅。
  3. 近義詞與使用場景

    • 近義詞包括“外敵”“外患”等,均指外部威脅。
    • 多用于曆史、軍事語境,如描述古代邊疆防禦或近代反侵略戰争,例如“抗擊外寇”“抵禦外寇入侵”。
  4. 與“内賊”的對比
    古籍中常将“外寇”與“内賊”并提(如《北史》),體現傳統戰略思想中“内外威脅需分而治之”的觀念。

  5. 現代延伸含義
    現代語境中,“外寇”可引申為來自外部的非軍事威脅,如文化入侵、經濟壓制等,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總結來看,“外寇”是一個具有曆史厚重感的詞彙,既反映古代軍事防禦思想,也承載了抵禦外侮的民族精神。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可參考《管子》《北史》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樂世界安忍無親菴蔚波紋不頂事慘灰攙落饞人騁光吹梅倒牙電工學吊會飜飛分星撥兩腹蜟官室龜币寒澤賀份宏才大略滑利回中昏頭暈腦艱閡檢譜角觝街區浄門口服論繹馬鹿異形美谥木僵剽拾評叙濮竹前次前郄淺澀切身體會清塵清籁屈然軟下疳入入貼貼射生兒使屬石屋識務霜佩爽越死辠歎籲提包體态投藉橐駝之技忘我危峤香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