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寇的意思、外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寇的解釋

[foreign invader] 指入侵的外敵

抗擊外寇

詳細解釋

外來的敵寇;外來侵掠。《管子·君臣上》:“兵亂内作,以召外寇。”《國語·晉語二》:“唯忠信者能留外寇而不害。”《北史·杜弼傳》:“ 弼 又請先除内賊,卻讨外寇。”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五:“若雖有外寇,而其地尚為我有,乃捨險就易,此何理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外寇”是一個漢語詞彙,指外來的敵寇或入侵的外敵,通常用于描述曆史上或軍事沖突中來自外部的侵略勢力。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外寇”由“外”(外部)和“寇”(侵略者、盜匪)組成,字面意為“外來的侵略者”。其核心含義是從外部入侵的敵對勢力,強調對本國或本地區的威脅性。例如:“抗擊外寇”指抵禦外來侵略者。

  2. 詞源與古籍引用

    • 該詞最早見于《管子·君臣上》:“兵亂内作,以召外寇”,指内部動亂會招緻外敵入侵。
    • 《北史·杜弼傳》提到“先除内賊,卻讨外寇”,強調處理内憂後再應對外患的策略。
    • 宋代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亦用“外寇”描述外部軍事威脅。
  3. 近義詞與使用場景

    • 近義詞包括“外敵”“外患”等,均指外部威脅。
    • 多用于曆史、軍事語境,如描述古代邊疆防禦或近代反侵略戰争,例如“抗擊外寇”“抵禦外寇入侵”。
  4. 與“内賊”的對比
    古籍中常将“外寇”與“内賊”并提(如《北史》),體現傳統戰略思想中“内外威脅需分而治之”的觀念。

  5. 現代延伸含義
    現代語境中,“外寇”可引申為來自外部的非軍事威脅,如文化入侵、經濟壓制等,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總結來看,“外寇”是一個具有曆史厚重感的詞彙,既反映古代軍事防禦思想,也承載了抵禦外侮的民族精神。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可參考《管子》《北史》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外寇》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外來侵略者或敵國的入侵。它的拆分部首是外和攸,并且由9個筆畫構成。外部首表示與外部有關,攸則代表迷失和困擾。 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多用于形容外族侵略或破壞祖國邊境的事件。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外寇的寫法有時采用繁體字,以西文化地域名稱外加邊部部首。 以下是關于《外寇》的一些古代漢字寫法例子: 1. 外寇(繁體字) 2. 外寇(古代漢字) 一些例句使用《外寇》這個詞: 1. 發生在曆史上的外寇入侵給中國帶來了極大的破壞。 2. 這部電影講述了抵抗外寇的英雄故事。 在組詞方面,《外寇》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形成新的詞語,如: 1. 外寇入侵 2. 反抗外寇 3. 驅逐外寇 在意思方面,《外寇》的近義詞可以包括: 1.外敵 2. 敵軍 3. 侵略軍 反義詞方面較難找到單個詞彙能完全相反的意思,但可以用詞組來表達相反的概念,如: 1. 國土安甯 2. 内部穩定 總結起來,《外寇》是一個形容外來侵略者或敵國入侵的詞語。它的拆分部首是外和攸,有9個筆畫。該詞源于古代,常用于描繪曆史上的侵略行為。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可以采用繁體字的形式。一些例句和組詞展示了這個詞的運用。近義詞包括外敵和敵軍,而反義詞可以通過詞組來表達相反的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