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石臼。一般用来舂米,也有用作捣药的。 元 萨都剌 《春游太真观》诗:“ 辽东 白鹤胡不归,松下丹铅老霜臼。”
“霜臼”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uāng jiù,其核心含义为石臼,即古代用于舂米或捣药的石制工具。以下是详细解释:
部分资料(如)提到“霜臼”作为成语,比喻“时间流逝”,但此解释未见于权威词典或高频引用,可能为个别释义或误读,需谨慎参考。
如需更多例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
霜臼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霜”和“臼”。
霜的部首是雨,是一个四笔字,臼的部首是自,是一个六笔字。
“霜臼”这个词来源于中国的农耕文化。霜指的是寒露时节的霜冻现象,臼是一种用来研磨谷物的器具。
在繁体字中,霜臼的写法和简化字相同,没有任何变化。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霜臼的写法可能有些不同,但整体的形状和结构基本上和现代汉字相似。
1. 农民在霜臼中磨碎了谷物,做成面粉。
2. 霜臼是古代人们使用的一种磨麦的工具。
1. 霜天:指天空中有霜冻现象的天气。
2. 霜降: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时间大约在10月23日左右。
磨坊、磨具
碾类、研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