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文学家 温庭筠 才思敏捷,科举考试时多代人作文,人称“救数人”。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四:“﹝ 温庭筠 ﹞才思艳丽,工於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多为邻铺假手,号曰‘救数人’也。”
“救数人”是一个源自唐代的典故性称谓,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词义解析
该词中“救”指援助、解救,“数人”字面意为“多人”。整体可理解为“帮助多人(脱离困境)”。但实际含义并非字面直译,而是特指唐代文人温庭筠在科举考试中替他人代写文章的行为。
历史背景
温庭筠才华横溢但行为不羁,据《北梦琐言》记载,他在科举考场常暗中帮助其他考生作文,因短时间内可完成多份答卷,被戏称为“救数人”(即“解救多个考生”之意)。
文化内涵
该称谓既体现温庭筠敏捷的才思(“凡八叉手而八韵成”的典故),也暗含对其不守科举规矩的调侃,反映了古代科举制度下的特殊现象。
读音说明
“数”在此词中读作shù,取“数目、多个”之意,区别于其他读音(shǔ、shuò)。
此词属于特定历史典故用语,现代汉语中已不作为常用词汇使用,主要见于对唐代文学史的讨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