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狐仙的意思、狐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狐仙的解释

[a fairy fox;a fox spirit] 迷信者认为狐狸修炼而成的仙,人形,与人来往

详细解释

旧时传说狐狸能修炼成仙,化为人形,与人来往,故称。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狐仙能画》:“北地多狐仙,人家往往有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四回:“他无意中把狐仙得罪了,那狐仙便迷惘了他,不知怎样干出来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狐仙是中国民间信仰和神话传说中常见的超自然存在,特指由狐狸修炼成精、幻化为人形的灵物。其概念融合了动物崇拜、道教修炼思想及精怪文化,在汉语语境中有以下核心含义:


一、汉语词典释义

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定义:

  1. 《汉语大词典》(第7卷):

    “狐仙”指传说中修炼成精的狐狸,能幻化人形,具备超自然能力。古人认为狐狸吸日月精华,经数百年修炼可通人性、化人形,常以老者、书生或女子形象出现,亦称“狐神”或“狐狸精” 。

  2. 《辞源》(修订本):

    狐狸为“妖兽”,其修炼成形者称“狐仙”,多居深山古墓,善变化、知祸福,民间常设祠供奉以求庇佑 。


二、文化内涵与特征

  1. 修炼与幻化

    狐仙需经数百年修炼(如《抱朴子》载“狐五百岁化人”),通过吸收天地灵气或日月精华幻化人形,常保留狐尾等特征。此过程受道教内丹理论影响,体现“万物有灵”观念 。

  2. 双重形象
    • 善灵形象:如《聊斋志异》中的报恩狐女,代表智慧与情义;
    • 邪祟形象:古籍亦载其迷惑凡人、窃取精气,衍生“狐媚”等贬义词 。
  3. 信仰习俗

    明清时期民间盛行“狐仙堂”,供奉“胡三太爷”“胡三太奶”为家宅守护神,尤在北方地区形成“四大门”(狐、黄、白、柳)信仰体系 。


三、历史渊源与文献记载


四、现代语义延伸

当代语境中,“狐仙”除指传统精怪外,亦衍生出:

  1. 民俗符号:代表姻缘、财运的信仰对象(如港台地区“狐仙庙”);
  2. 文化隐喻:象征神秘魅力或狡黠特质,常见于影视及网络文学 。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7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2.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辞源》(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 2015.
  3. 李剑国. 《中国狐文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4. 袁珂.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
  5. 山曼. 《中国民间信仰》.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
  6. 干宝. 《搜神记》. 中华书局, 2009.
  7. 蒲松龄. 《聊斋志异》.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8. 陈建宪. 《精怪》.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

网络扩展解释

狐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信仰中的核心概念,指通过修炼获得法力的狐狸精怪,其解释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基本定义

狐仙指狐狸通过吸收日月精华或人气修炼成精,可幻化人形并与人类互动。这一概念源于道教衰微后兴起的民间信仰,与黄鼠狼、刺猬、蛇、老鼠并称“五大仙”。其形象多为美女,常被赋予迷惑人心的能力。

二、文化演变

  1. 上古祥瑞:先秦时期被视为四大祥瑞之一,《玄中记》记载“狐五十岁化妇人,百岁为美女”,汉代画像常与西王母并列。
  2. 形象转变:唐宋后逐渐演变为妖异象征,明清志怪小说中多描述其蛊惑人类的故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记载狐仙作祟事件。

三、分类体系

主要分为五大类:

四、信仰特征

在民间信仰中具有双重性:既可作为农业神祇使者(如日本稻荷神信仰),也会被视作需要供奉安抚的对象。特殊群体如失意女性、社会边缘人更易成为其信仰者。

需注意该概念具有明显虚构色彩,现代多作为文化研究素材或文学创作元素存在。若需更深入的历史文献考证,可查阅《酉阳杂俎》《玄中记》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扳庄报表抱愧保温瓶把戏八砖学士兵噪乘槎喘喝黜辱赕钱大仁断航对调对审哆哩哆嗦废放風裏楊花粉骨焚骸诖伪寡与河传花季滑腻腻践政角动量结念惊睡九种继序柯榄款实老来俏怜牙悧齿邻右莅修洛阳田冒失鬼媚丽幕府书厨目若悬珠凝邈怯怛清溷入场券如蚁慕膻申恨适寝堂榜曭漭唐虞之治頽毁涂污玩弄词藻危朗危亭相交有年香节行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