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炉。《诗·小雅·白华》“樵彼桑薪,卬烘于煁” 毛 传:“煁,烓灶也。” 宋 欧阳修 《镇安军节度使程公墓志铭》:“而后宫人多,所居隘,其烓灶近板壁,岁久燥而焚。” 元 马祖常 《舟从浙入闽》诗:“烓灶茶甌至,筠笼橘颗来。”
“烓灶”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以下从字词分解、整体释义及示例三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烓(wēi)
指古代一种可移动的小型火炉,常见于文献中描述便携式取暖或烹煮器具。
例:《说文解字》未直接收录“烓”,但明代文献中可见其作为移动火炉的记载。
灶(zào)
指用砖石砌成的固定生火设备,用于烹饪或烧水。其繁体“竈”从穴、鼀声,本义为炊煮场所,后引申为祭祀对象(灶神)。
烓灶(wēi zào)
特指一种带有便携性质的风炉,结合了“烓”的移动特点与“灶”的烹煮功能。不同于传统固定灶台,这种炉具可能用于临时炊事或特殊场合。
该词体现了古代器具设计中功能与便携性的结合,多见于文献对特殊场景炊具的描述。若需更深入考证,可参考《说文解字》及明代生活类典籍。
《烓灶》(wēi zào)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烹饪的灶台。在古代,人们在家中使用灶台来烧火做饭,而这个词正是用来描述这个用具的。
《烓灶》的拆分部首是火(huǒ)和灬(huǒ),其中火部表示与火相关,灬部表示火焰。这个字共有10画。
《烓灶》一词源自于《说文解字》。它的繁体形式是「煨竈」,在繁体字中,煨的意思是把东西加热至煮熟或保持温暖的过程,而竈则是指灶台。
在古时候,「烓灶」的写法并不完全相同。根据不同的时期和版本,它的写法包括「燰竈」、「微灶」、「縻灶」等。每一种写法都略有不同,但都表示相同的意思,即烹饪的灶台。
1. 她在烓灶上煮了一大锅热气腾腾的汤。
2. 他细心地在烓灶上烤了一块美味的牛排。
组词:烓灶炉、烓灶台、烓灶具
近义词:灶台、灶具
反义词:冰箱、微波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