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弄潮的意思、弄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弄潮的解释

[boat race or swimming race on the tide] 在潮中戏水

父老不知招屈恨,少年争作弄潮游。——苏辙《竞渡》

弄潮之乐

详细解释

在潮水里游水作戏。以 钱塘 弄潮最著名。又 南宋 临安 风俗,八月观潮,少年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称弄潮之戏。参阅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观潮》。 宋 王谠 《唐语林·夙慧》:“ 杭州 端午竞渡,於 钱塘 弄潮。” 宋 苏辙 《竞渡》诗:“父老不知招 屈 恨,少年争作弄潮游。” 清 李渔 《蜃中楼·训女》:“又何曾步出瀟湘手弄潮。” 鲁迅 《呐喊·社戏》:“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弄潮是汉语中兼具自然活动特征与文化象征意义的词汇。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解释,其本义指“在潮水中搏击嬉戏”,特指古代钱塘江观潮时,水性娴熟者执旗浮水展示技艺的民俗活动。该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武林旧事》记载:“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印证了南宋时期弄潮已成为钱塘江观潮的重要人文景观。

从词源学角度考察,“弄”字取《说文解字》“玩也”之意,引申为掌控、驾驭;“潮”则指自然界的潮汐现象,二者结合形成“驾驭潮水”的复合意象。这种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在苏轼《瑞鹧鸪·观潮》词作“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中得以艺术化呈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

在现代汉语语境中,“弄潮”衍生出更丰富的比喻义。《汉语大词典》将其引申为“在时代浪潮中奋勇争先”,常用于描述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开拓者形象。这种语义演变体现了词汇随时代发展的生命力,如《人民日报》近年刊载的《勇当新时代的弄潮儿》等文章,都将该词作为时代精神的具象化表达。

民俗学研究显示,钱塘江弄潮习俗已于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历史可追溯至东晋时期。学者周膺在《吴越文化论丛》中指出,这项活动不仅展现人类征服自然的勇气,更蕴含“敬天而用天”的生态智慧,这种文化内涵使“弄潮”成为中华水文化的重要符号。

网络扩展解释

“弄潮”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以下多个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指在潮水中戏水或搏浪的体育活动,尤其在钱塘江等水域盛行。参与者(称“弄潮儿”)常在潮头迎浪而游,展现泅水技巧,并手持彩旗增添观赏性。

二、历史起源与文化背景

  1. 起源:相传源于春秋时期,唐宋时浙江地区最盛,是古代民间水上运动之一。
  2. 活动形式:每年农历八月潮水最盛时,成群结队的人在江河出海口迎潮泅水,表演踏浪、翻波等技艺,场面壮观。

三、文学与语言延伸

  1. 古诗引用:如苏辙《竞渡》中“少年争作弄潮游”,描述年轻人参与弄潮的活力。
  2. 近义词:凫水、戏水等,均指水上活动。
  3. 现代引申:衍生出“弄潮儿”一词,比喻敢于冒险、引领时代潮流的人,如“改革弄潮儿”。

四、地域与习俗

虽以钱塘江观潮最为著名,但其他水域(如杭州、吴越地区)也有类似活动,并非局限于特定地点。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词或历史记载,可参考《梦粱录》《左传》等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百凤傍亲辩捷辩理别晷鼻沟膊脯参政议政草腹菜肠尺板斗食宠用纛遫钿匣定盘针蠹蚀发白飞蓬乘风缝缝连连風烟风誉浮桴干嗝槁积华奥晦魄护胸狡害劫战精麄精米亢志考步兰橑梁埃零藉流漫留声机马窟毛愣冥絶泥婆罗炮头凭城奇干青州从事秦声秋阳屈盘热撮撮三精上源射叶失马亡羊输尿管私独头炉香屯居微约乡谱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