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柱下的基石。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受爵即第,为驃骑营立宅舍於 博望里 ,於今基兆石础存焉。” 唐 王泠然 《汝州薛家竹亭赋》:“一门四柱,石础松櫺。” 清 黄遵宪 《登巴黎铁塔》诗:“石础森开张,露闕屹相向。”
石础是汉语中对传统建筑中承托木柱的基石的专业称谓,又称“柱础”或“砧石”,其核心定义为“古代建筑中置于立柱下方,用以防潮、承重及装饰的石制构件”。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石础最早见于《周礼·考工记》中“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的建筑规制记载,其形态随朝代演变呈现出不同的工艺特征。
从建筑功能角度分析,石础分为三部分结构:顶部“覆盆”托住木柱,中部“盆身”雕刻纹样,底部“盆脚”与地面接触。据《中国建筑史》考证,汉代多用素面方形石础,唐代发展出覆莲纹样,宋代《营造法式》更规范了“海石榴花”“宝相花”等雕饰等级。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鼓形础”“须弥座础”等复合式造型,兼具防白蚁蛀蚀与分散建筑荷载的实用价值。
文化内涵方面,石础雕刻常蕴含礼制符号,如故宫太和殿的龙纹柱础象征皇权,孔庙的云纹础代表儒学教化功能。该词汇在《汉语大词典》中标注为“历史建筑术语”,《辞海》将其归类于“传统营造技艺”词条。现代考古学界对石础形制的研究,常作为判定古建筑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石础”是建筑术语,指房柱下方的基石,主要用于支撑和稳定建筑结构。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石础即柱子底部的石制基座,通常为方形或圆形,直接接触地面,起到分散柱体压力、防潮防腐的作用。
结构与功能
历史文献例证
晋代葛洪《抱朴子自叙》记载“基兆石础存焉”,清代黄遵宪诗中也描述“石础森开张”,均印证其作为传统建筑重要构件的历史。
引申含义
在部分语境中,“础”可象征事物的根基,如“基础”一词即源于此。
如需进一步了解建筑细节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沪江词典)和(查字典)的扩展信息。
哀愁笨拙笔思草台産牧程若陈农尺鲤仇耻初中存録发奖帆舶蹯踞凤灯丰篠奉职诡暧过长黑咕笼咚滑不溜怀拥皇帝汇粹胡梳焦枯考落乐极则悲敛钱裂土龙羹龙髯攀泣罗文美颜朦郁谬汉牡丹亭拿究泼胡王乞寒戏七辅启居青箓驱逐令纫佩戎旗汝曹三荤五厌三斩扫兴时果视如粪土时式世世代代霜皋书学谈空王猛霞连宪书稀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