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分封土地。《商君书·赏刑》:“ 汤 与 桀 战於 鸣条 之野, 武王 与 紂 战於 牧野 之中,大破九军,卒裂土封诸侯。”《后汉书·陈蕃传》:“近习以非义授邑,左右以无功传赏,授位不料其任,裂土莫纪其功。”《新唐书·李百药传》:“时议裂土与子弟功臣, 百药 上《封建论》,理据详切,帝纳其言而止。”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二:“当事者且谓擣穴擒渠,功在眉睫,人人有裂土拜爵之想。”参见“ 裂土分茅 ”。
(2).割据土地。 吴恭亨 《诸将》诗之四:“裂土称雄各一方,无端兄弟鬩于墙。”
“裂土”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指古代帝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或功臣,作为对其功绩的奖赏。例如《商君书·赏刑》中提到“卒裂土封诸侯”,《后汉书·陈蕃传》也提到“裂土莫纪其功”。这一用法常与“分茅”(古代分封仪式)结合为“裂土分茅”,象征权力与地位的授予。
指通过武力或政治手段占据土地,形成独立势力。如《新唐书·李百药传》提到“时议裂土与子弟功臣”,以及吴恭亨诗句“裂土称雄各一方”。此含义多用于描述诸侯割据、军阀混战等历史场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事件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商君书》《后汉书》等古籍。
裂土是指土地在干燥或受力作用下产生裂纹,土壤表面出现开裂的现象。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干旱地区或干燥季节,也可以是因为强烈的膨胀压力导致土地破裂。
裂土的拆分部首是土字旁,具体的笔画是8画。
裂土最早出现在《康熙字典》中,意为土地开裂。该词来源于汉语词语的演变和形成。
裂土的繁体字是「裂土」,保留了原始的字形和意义。
在古代汉字中,裂土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整体上保持着土字旁和裂字形结合的特点。
1. 干旱的气候导致农田裂土。
2. 这片街区由于地震而出现了大面积的裂土现象。
1. 裂缝:指地面、岩石或建筑物中出现的裂隙。
2. 裂痕:指物体表面因受力作用而形成的细小裂纹。
3. 地裂:指地壳运动、地震等原因导致地面出现大面积的破裂。
1. 破裂:指物体完整的表面因外力或内部压力产生的裂纹或破碎。
2. 爆裂:指物体在受到剧烈冲击或压力的作用下突然破碎或爆炸。
合土:指土壤的颗粒在互相结合、粘合形成整体,不出现开裂的特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