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鲤的意思、尺鲤的详细解释
尺鲤的解释
(1).长一尺的鲤鱼,言其大。语本《淮南子·俶真训》:“夫牛蹏之涔,无尺之鲤;块阜之山,无文之材。” 宋 苏轼 《江西》诗:“何人得雋窥鱼矼,举叉絶叫尺鲤双。”
(2).典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即以“尺鲤”指书信。 明 张煌言 《祭建国公郑羽长鸿逵文》:“千里片鸿,经年尺鲤。”
词语分解
- 尺的解释 尺 ǐ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亦称“市尺”。一尺等于十寸。西汉时一尺等于.米,今三尺等于一米):尺素(.一尺长的白绢,借指小画幅;.书信)。尺短寸长。尺牍。 量长度的器具:竹尺。 像尺的东西:铁尺。仿尺。
- 鲤的解释 鲤 (鯉) ǐ 〔鲤鱼〕体侧扁,嘴边有长短触须各一对,肉可食。 〔鲤庭〕指受父训之处,亦借指父训。 书信的代称,因中国唐代传递的书信以尺素结成双鲤鱼形。 笔画数:; 部首:鱼;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尺鲤"是汉语中具有特殊文化意象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
一、本义与语源
"尺鲤"由"尺"(古代长度单位,约23厘米)和"鲤"(鲤鱼)构成,字面指长度约一尺的鲤鱼。该词最早见于《乐府诗集·饮马长城窟行》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典故。古代用竹木雕刻的鲤鱼形信匣传递书信,后以"尺鲤"代指书信,这一用法在《全唐诗》卷四百七十八中亦有印证:"尺鲤何曾到贾充,忽劳云翰赠长笺"。
二、文化象征体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鲤鱼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 书信传递:《文选·卷二十七》记载的"烹鱼得书"典故,确立了鲤鱼与书信的关联
- 祥瑞之兆:《尔雅·释鱼》将鲤鱼列为"鳞物之首",视为吉祥物
- 进取精神:《埤雅·释鱼》载"鲤鱼之跃,能过禹门",喻指科举及第
三、文学应用特征
在古典文学中,"尺鲤"主要承担以下修辞功能:
- 借代书信:如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赠家侍御雪航》中"忽报尺鲤至,云自故园来"
- 空间隐喻:通过"尺"与"鲤"的对比,构建"有限载体—无限情思"的审美张力
- 谐音双关:利用"鲤"与"礼"的谐音,在明清尺牍中发展出特殊礼仪用语
该词义的演变过程完整呈现了汉语词汇从具象到抽象、从物象到意象的语义生成机制,在《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437页有权威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尺鲤”是一个汉语词汇,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指代体型较大的鲤鱼
- 本义:指长度约一尺的鲤鱼,形容其体型较大。
- 出自《淮南子·俶真训》的典故:“夫牛蹄之涔,无尺之鲤;块阜之山,无文之材”,比喻在狭小的环境中难以孕育出杰出的事物。
- 苏轼在《江西》诗中提到“举叉绝叫尺鲤双”,用“尺鲤”描绘渔人捕获大鱼的场景。
二、借指书信
- 引申义:源自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
- 古人将书信写在绢帛(尺素)上,藏于鱼腹传递,故“尺鲤”成为书信的代称。例如明代张煌言的诗句“千里片鸿,经年尺鲤”即用此意。
补充说明
- 汉字结构:“尺”为长度单位(约0.231米/西汉),“鲤”即鲤鱼,二者结合既写实又富有文学意象。
- 文化意义:既体现古代对自然生物的观察,也反映了书信文化的诗意表达。
别人正在浏览...
巴斯德背礼博籴畜爱春风野火蛋白酶弹铗无鱼缔姻独自个芳芽丰馨稾定格档狗分例钩环观则还款虹带江屿阶下囚井厕举地峻刻勘契刻纳空发匡护梁苑隋堤离即泷船毛草纸密密稠稠幕席镊子宁俭浓圈密点牵牛郎窃尝琴瑟失调屈蠖求伸让勖壤子人事不省三龟深明大义涉朔时柄十二木卡姆视躁曙风所费不资饕兵庭圃屯蹶否塞向马贼相士骁桀熙春嘻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