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历书。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二》:“ 子贱 辞去,因请借善书者二人,使书宪书教品。”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卖宪书》:“十月颁历以后,大小书肆出售宪书。”《绿野仙踪》第六六回:“次日, 庞氏 一早又取过宪书来,着贡生择日子。” 老舍 《柳家大院》:“ 老王 和我借宪书抽她的嘴巴。”
“宪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历书(即记载节气、日期等信息的传统日历),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宪书”即历书,是古代用于指导农事、日常生活及择吉的传统日历。该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如刘向《新序·杂事二》中记载:“子贱辞去,因请借善书者二人,使书宪书教品。”。
历史应用
随着公历普及,“宪书”一词逐渐被“日历”“黄历”取代,但在方言或特定语境中仍有使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历法制度或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新序》《燕京岁时记》等原始典籍。
宪书是指宪法的书籍或文件。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国家机构的组织、权力的运行方式、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宪书的拆分部首是宀(宀字头)和言(讠字旁),它的总笔画数为11画。
宪书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二十五年》的记载中,是指宣传立宪的书籍。
宪书的繁体字为憲書。
在古时候,宪书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大致上保持了现代的基本形状。
宪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宪章、宪法、宪典、宪政等。
宪法、法典、立法。
违宪、非法、不合宪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