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十不闲的意思、十不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十不闲的解释

清 代曲艺的一种。原为“凤阳花鼓”,后渐与“莲花落”融合,称为“彩扮莲花落”。用锣、鼓、铙、钹等伴奏。亦指为此种曲艺伴奏的数种乐器。 清 翟灝 《通俗编·俳优·十不闲》:“《抱朴子》: 禰衡 謫为鼓吏,缚角于柱,口就吹之,乃有异声,并举摇鼗鼓,闻者不知其一人也。按:今有打十不闲者,乃其遗风。” 清 蕊珠旧史 《京尘杂录·梦华琐簿》:“内城无戏园,但设茶社,名曰杂耍馆,唱清音小曲,打八角鼓、十不闲以为笑乐。”参见“ 十样锦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十不闲”是中国传统曲艺形式之一,也是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它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尤其在河北、北京、天津等地较为常见。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与表演形式

“十不闲”是一种集说唱、击乐和表演于一体的民间曲艺形式。其名称源于表演时艺人需同时操作多种打击乐器(如鼓、钹、锣等),手脚并用,口中说唱,达到“十处不闲”的状态。表演者通常独立完成所有环节,通过手脚协调击打乐器,同时进行叙述或演唱,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或生活趣事。

二、艺术特点

  1. 综合性:融合语言艺术、音乐节奏和肢体动作,表演者需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
  2. 即兴性:唱词和说白常根据现场情况即兴发挥,贴近民众生活。
  3. 乐器配置:以打击乐为主,常见乐器包括书鼓、节子板、小锣等,形成独特的节奏韵律。

三、历史渊源

“十不闲”起源于清代,早期与莲花落等曲种相互影响。清代文献《百戏竹枝词》记载其“设十器于案,两手击之,各尽其妙”。民国时期因内容通俗、形式灵活,一度盛行于市井街头,后逐渐融入其他曲艺形式(如评剧)。

四、文化价值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十不闲”承载了地方语言特色和民俗文化记忆。其诙谐生动的表演风格反映了民间审美趣味,对研究中国曲艺发展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资料:

  1.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对“十不闲”的表演形式及乐器配置的界定。
  2. 《中国曲艺志·北京卷》(中国ISBN中心,1999)记载其历史流变与地域分布。
  3. 《北京民间儿歌童谣》(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7)收录相关曲目案例。

网络扩展解释

“十不闲”是清代的一种曲艺形式,其含义和特点可综合如下:

  1. 起源与演变
    十不闲起源于凤阳花鼓(),后与莲花落融合,形成“彩扮莲花落”这一表演形式()。它在康熙年间(1662-1722)开始流行于北京,并逐渐发展成民间花会的重要演出形式()。

  2. 表演形式与乐器
    表演时,艺人手脚并用操作多种打击乐器,包括锣、鼓、铙、钹等。一人需同时控制木架上的锣鼓镲,左手敲单皮鼓和大鼓,右手拉绳击打小锣和小镲,脚踏大镲,口中还需唱词,因此得名“十不闲”(意为“手忙脚乱,无一刻闲暇”)()。

  3. 名称由来
    名称源于表演者需同时操作多种乐器并演唱的忙碌状态,故有“十不闲”之称()。另有一说认为其名称与伴奏乐器的种类相关,如“十样锦”()。

  4. 文化影响
    它曾是街头行艺的重要形式,唱词中常描述艺人“挑着担子满街溜”的流动表演场景()。此外,“十不闲莲花落”也衍生为成语,比喻勤奋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十不闲是清代融合多种民间艺术形成的曲艺形式,以复杂的乐器操作和诙谐的表演风格为特色,反映了当时市井文化的活力。

别人正在浏览...

白明日巴篱抱璧跰趾跛奚布裘藏诸名山拆东墙补西墙産前撤瑟揣奸把猾春上楚砧错角调阴阳跌踼砥节砺行豆俎祋殳辅车唇齿干酵母告谕贡部弓皮关左衮绣和平洪轨红棉话谈谏郎借单,借单儿肌肌鯨口金面举驳昽咙隆重开幕蛮鞭蔓词庙祀名利秘辛弄童劈初头青剑趋竞戎士绍世食不兼肉十家连坐施敬殊观亭历王太保家法韦氏学五品香岑卸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