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谏郎的意思、谏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谏郎的解释

即门下侍郎。因其负责“尽规献纳,纠正违阙”,故称。 唐 孟郊 《看花》诗之三:“餘花欲谁待,唯待諫郎过。諫郎不事俗,黄金买高歌。”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谏郎是古代中国官职名称,专指负责向君主进谏的郎官,属监察体系。以下为汉语词典角度的详细释义与历史背景:


一、核心释义

谏郎(jiàn láng)

职能:

  1. 谏诤之责

    专职规劝君主过失,监督朝政得失。如《资治通鉴》载,汉代谏郎可“直言极谏,匡正君非”。

  2. 监察百官

    兼有弹劾官员渎职之权,如《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其“掌议论,察非法”。

官职属性:


二、历史沿革与文献佐证

  1. 汉代起源

    汉武帝设“谏大夫”,后改“谏议大夫”,属郎官系统。《汉官仪》载:“谏议大夫,掌谏诤议论,比六百石。”

  2. 唐代制度化

    唐太宗扩谏官编制,谏郎可参与政事堂议政(《贞观政要》卷三)。

  3. 宋代变革

    宋初设“左右谏议大夫”,隶属谏院,职权独立于宰相(《宋史·职官志》)。


三、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谏郎:即谏议大夫。秦汉始置,掌论议讽谏。”

    来源:汉语大词典·在线版

  2. 《辞源》(修订本)

    “谏郎:谏官名。汉属光禄勋,唐以后属门下省。”

    来源:商务印书馆《辞源》

  3.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谏郎为皇帝近臣,以直言敢谏为职,常参与中枢决策。”

    来源:张政烺《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


四、文化意义

谏郎制度体现古代“以道事君”的政治伦理。如魏徵任谏议大夫时谏唐太宗二百余事,成为“贞观之治”重要推力(《旧唐书·魏徵传》)。


参考文献:

  1.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点校本)
  2. 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华书局)
  3. 吴兢《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应劭《汉官仪》(中华书局辑佚本)

网络扩展解释

“谏郎”是古代官职名称,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谏郎”即门下侍郎,是古代负责谏议的官职,主要职责为“尽规献纳,纠正违阙”()。其名称来源于职能特点,“谏”指规劝君主或上级,“郎”为官职后缀,合称表示专职进谏的官员。

二、职责与历史背景

  1. 核心职能:向君主提出规劝建议,纠正政策或行为的过失()。
  2. 机构归属:隶属门下省,唐代官职体系中常见,如《文献通考·职官四》记载其设置()。
  3. 特殊地位:需具备直言敢谏的品格,如孟郊《看花》诗云“谏郎不事俗,黄金买高歌”,体现其独立于世俗的文人形象()。

三、文学与文化引用

该词在诗词中常被用作清廉谏臣的象征,例如:


提示:如需进一步了解唐代官职体系或具体案例,可参考《文献通考·职官四》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襃侈剥葱变律标峻草露唱叫朝彦重弹充箱除徒从允麤材大荔隄塘发冲冠废止分说幞巾浮萍虙羲公器钩栏管彤嘓嘓嗐声叹气豪特恒士鹄缨甲虫嚼蔬佳期架逃锦柏捄正匡汲连着立说柳亸花娇率将民丁明聪纳头便拜睨然批抹屏居怯怯痴痴欹嵚历落曲秀才取责攘辟阮步山陿衫褑舌挢神像饰厉同乐会同恶相恤汙罇抔饮斜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