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五常。指旧时的五种伦常道德。《书·舜典》:“帝曰:‘ 契 ,百姓不亲,五品不逊。’” 孔 传:“五品谓五常。” 孔颖达 疏:“品谓品秩,一家之内尊卑之差,即父母兄弟子是也。教之义、慈、友、恭、孝,此事可常行,乃为五常耳。” 晋 陆云 《吴故丞相陆公诔》:“五品时训,民神攸鑠。” 明 归有光 《明君恭己而成功》:“当 尧 之时,天下之故多矣,洪水方割矣,民未粒食而阻飢矣,五品不逊矣,五刑未明矣。”
(2).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汉书·王莽传中》:“帅民承上,宣美风俗,五品乃训。” 颜师古 注:“五品即五常,谓仁、义、礼、智、信。”
(3).五等。古代功勋的五种名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古者人臣功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閲。”
(4).五等。古代贝币的五个等级。《汉书·食货志下》:“大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二百一十六。壮贝三寸六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五十。幺贝二寸四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三十。小贝寸二分以上,二枚为一朋,直十。不盈寸二分,漏度不得为朋,率枚直钱三。是为贝货五品。”
(5).九品官阶的第五级。《隋书·礼仪志五》:“今犊车通幰,自王公已下,至五品已上,并给乘之。”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中:“秘书省少监 崔行功 ,未得五品前,忽有鸜鵒衔一物入其堂,置案上而去。”
“五品”一词在不同历史语境中有多种含义,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五类:
伦理道德层面
指古代五种伦常关系,即“五伦”:父、母、兄、弟、子。此概念源自《尚书·舜典》,强调家庭内部的尊卑秩序与道德规范,如“教之义、慈、友、恭、孝”。
儒家五常
汉代以后,“五品”被解释为儒家核心道德“仁、义、礼、智、信”,如《汉书》中颜师古注:“五品即五常”。
功勋等级
古代对臣子功绩的五种分类,包括:
货币等级
汉代贝币按尺寸分为五等,如“大贝”“壮贝”“幺贝”等,每等对应不同价值,记载于《汉书·食货志》。
官职品级
明清时期官阶分为九品,其中“五品”为第五级,分正、从两阶,如明代五品官员可乘幰车(带帷帐的马车)。
总结
“五品”的具体含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判断,常见于伦理、道德、官制等领域。若需进一步考证原始文献,可参考《尚书》《史记》《汉书》等古籍记载。
五品是一个常用的词语,它指的是官员品级等级中的第五级。
“五品”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一”和“品”,它的总笔画数为12画。
“五品”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官制体系。在古代,官员按照品级等级被分为九品,其中五品是中等的品级,代表着一定的权力和地位。
繁体字“五品”同样是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一”和“品”。没有特别的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在有所不同。关于“五品”,在古代常见的写法是“伍品”,其中的“伍”是指代数字“五”。
1. 这位官员已经晋升到了五品,地位非常稳固。 2. 他的才华超群,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就从六品升到了五品。
五品级、五品官员、五品花椒、五品红、五品绒
五位、中品、正五品、德五品
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
梆子保归笨脚兽科伯比播授常识的证遁退軃神繁养沸洋洋浮桥高顾遐视硌蹴钩撘乖异寒小懽聚蕙路监牢焦裂积霤金银救拔舅太太集仙殿考场廉顺龙孽漏卮难满鸾交凤俦緑缛难懂南沙群岛暖意排闼攀送庖羞颇僻洽穆签厅晴牕七事家绍酒生军甥徒沈稳社屋鼠遯绥怀谈朋友谈麈天王老子同居通礼维梢威胁蜗蜒汙泽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