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豆俎的意思、豆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豆俎的解释

(1).指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明 徐渭 《赠梁尚书公序》:“大者鼎釜,无不告矣;小者豆俎,无不咨矣。”

(2).用以指礼仪。 清 龚自珍 《最录南唐五百字》:“幼狎櫜鞬,耄肄豆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豆俎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祭祀或宴飨仪式中的礼器组合。以下从词义分解、历史渊源及文献用例三方面解析:

  1. 词义分解

    • 豆:古代盛放食物的高足器皿,形似高脚盘,多用于祭祀时供奉肉酱、腌菜等。《汉语大词典》释“豆”为“古代食器,形似高足盘”。《说文解字》载:“豆,古食肉器也”,表明其早期主要用于盛装肉类祭品。
    • 俎:古代切肉、陈置祭品的礼器,形如几案,材质多为木或青铜。《礼记·明堂位》称“俎,有虞氏以梡”,《说文解字》释“俎”为“礼俎也”,强调其礼仪属性。
  2. 文化功能与象征意义

    豆与俎常并列使用,合称“豆俎”,代指祭祀、宴饮中的礼器陈设。如《诗经·大雅·凫鹥》云“旨酒欣欣,燔炙芬芳,公尸燕饮,福禄来成”,郑玄笺注“燔炙,谓俎豆也”,体现其在仪式中承载食物、沟通神明的作用。商周时期,豆俎的规格与数量象征等级制度,《周礼》记载不同身份者所用豆俎数目有别,如“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

  3. 文献用例与演变

    豆俎一词常见于先秦典籍,如《左传·隐公五年》载“鸟兽之肉不登于俎”,《论语·卫灵公》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汉代后,其词义逐渐扩展,可比喻礼仪规范或历史传统,如《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豆俎”不仅为古代礼器名称,更承载了中华礼仪文化的核心内涵,是研究先秦礼制与祭祀文化的重要符号。

网络扩展解释

“豆俎”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综合搜索结果可得以下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1. 本义:指古代祭祀时盛放牲肉等祭品的礼器组合。

    • "豆"为高足盘状器皿,用于盛放谷物或肉酱(如所述);"俎"为长方形案板状器具,用于摆放牺牲肉类(如所述)。二者常配合使用于祭祀、宴飨等重要礼仪场合。
  2. 引申义:代指礼仪制度或祭祀活动本身。
    例如清代龚自珍《最录南唐五百字》中“耄肄豆俎”,即以豆俎借指礼仪流程(见)。

用法与典故

相关词汇

“豆俎”一词承载着古代礼制与器物文化的双重意义,既指具体祭祀器具,又延伸至抽象礼仪范畴,部分文学作品中还衍生出比喻性用法。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含义侧重。

别人正在浏览...

案轨白兵白鹤仙贝筵辨剖草蔀偿怨赤潮撢人敦庬嚲避封驳蜂窠唱戏皋原鼓舌固执还麦寒锡嚎啕黑魄花师回颿槌家礼坚林禁室机速九趣睽眠老儿痨怯连廊恋着率志迷糊命彩默杀鸟籀蹑失排囊辟寒钗剖腹藏珠跄跄乾焦七始取人如获至宝讪妄社会意识石户石灰吟事途手忙脚乱摔倒腾劳天钟挺险我负子戴祥编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