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誓不两立的意思、誓不两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誓不两立的解释

立誓不与仇敌共生存于人世间。形容双方仇恨很深。《三国演义》第四四回:“ 瑜 曰:‘吾与老贼誓不两立!’”《三侠五义》第四五回:“小弟既来寻找 南侠 ,便与他誓不两立。” 萧乾 《未带地图的旅人》:“它(社会主义)同************、同个人幸福并不互相排斥、誓不两立。”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誓不两立”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shì bù liǎng lì,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义

指双方因矛盾或仇恨极深,无法调和或共存,立誓不与对方并存于世间。多用于形容敌对关系,强调不可调立场。


详细解释

  1. 来源与背景

    • 成语最早可追溯至《战国策·楚策一》中“势不两立”的概念,后演变为强调主观誓言的“誓不两立”。
    • 明代《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中,周瑜的台词“吾与老贼誓不两立”使其广为人知。
  2. 核心语义

    • 主观对立:强调因仇恨或原则问题主动立誓对抗,不同于仅描述客观矛盾的“势不两立”。
    • 不可调和:双方矛盾达到极致,无法通过妥协化解,如国家间的战争、个人间的深仇等。
  3. 用法与语境

    • 多作谓语,常见于文学或口语中表达激烈对立关系,例如:“两派势力誓不两立,斗争愈演愈烈。”
    • 近义词:不共戴天、你死我活、势不两立。
    • 反义词:亲密无间、情投意合、和睦共处。

注意事项

若需更多例句或出处细节,可参考《三国演义》相关章节或权威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誓不两立》的意思

《誓不两立》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表示决心不与对方和解、不与对方相容。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决绝的态度。

拆分部首和笔画

《誓不两立》的部首是言(yan)和立(li),它们分别位于左边和右边的位置。它的总笔画数为18画。

来源

《誓不两立》最早见于《左传》,其中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和晋国间的一次战争。由于双方的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这个成语由此而来,形容了两个对立的势力或立场坚决不妥协的态度。

繁体

《誓不两立》的繁体字为「誓不兩立」。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写作时,「誓不两立」的「不」字是以「不」的形式书写。

例句

他们之间的分歧如此激烈,完全是「誓不两立」的状态。

组词

团结一心、合作共赢。

近义词

誓不相让、决心不合作。

反义词

和解、相互妥协。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