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轿子的意思、轿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轿子的解释

旧时的交通工具。方形,用竹子或木头制成,外面套着帷子,两边各有一根杆子,由人抬着走或由骡马驮着走。 宋 王巩 《甲申杂记·阮逸》:“后 有仪 为 海州 都曹,至 淮 舟没,凭轿子浮水上得脱。”《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 泰安 的轿子像个圈椅一样,就是没有四条腿。” 巴金 《家》二:“不,我们走路回来的,我们从来不坐轿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轿子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指由人力抬行的封闭式载人器具,通常用于贵族、官员或婚嫁场合。以下是其详细释义及文化背景:


一、基本定义

轿子(jiàozi)

指一种有顶盖、四壁遮蔽的箱形坐具,由两人或多人肩抬行进,又称“肩舆”。其核心特征是通过人力抬运实现移动,区别于车马等畜力或机械交通工具。《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旧时交通工具,方形,用竹子或木头制成,外面套着帷子,两边各有一根杆子,由人抬着走或由骡马驮着走。”


二、结构与分类

  1. 形制特点

    • 结构:主体为木质或竹制轿厢,顶部覆盖帷幔,两侧固定抬杆(“轿杠”),厢体设门窗供乘者出入。
    • 类型:按用途分为官轿(官员专用)、民轿(百姓使用)、花轿(婚嫁礼仪用)等;按规格可分为二人抬、四人抬、八人抬等,抬轿人数体现使用者身份等级。
  2. 装饰象征

    轿身常饰以雕刻、彩绘或刺绣,如婚嫁用的“花轿”多饰龙凤、花卉图案,象征吉祥;官轿则按品级配有特定颜色与纹饰(如清代规定三品以上用银顶、皂色帷幔)。


三、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

  1. 起源与发展

    轿子由先秦时期的“舆”“辇”演变而来,唐宋时期逐渐普及,明清成为主流交通工具。《辞海》记载:“轿初名‘肩舆’,汉代已有,宋代始称轿。”

  2. 社会功能

    • 身份象征:历代对轿子的规格、颜色、抬轿人数有严格礼制规定,违者受罚。如明代《明会典》明确“文武官例应乘轿者,以四人舁之”。
    • 礼仪载体:花轿是传统婚礼的核心道具,新娘乘轿象征“明媒正娶”,衍生出“起轿”“颠轿”等民俗仪式。
  3. 文学与艺术中的意象

    古典文学常以轿子烘托场景,如《红楼梦》中贾府女眷乘轿出行;传统绘画(如《清明上河图》)亦多见轿子形象,反映古代市井生活。


四、现代传承与演变

随着交通工具革新,轿子于20世纪中期逐渐退出日常使用,但仍保留于以下场景:


权威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2. 周汛, 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6.
  3. 夏征农, 陈至立.《辞海》(第六版彩图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
  4. 钟敬文.《中国民俗史》(明清卷). 人民出版社, 2008.
  5. 曲彦斌.《中国民俗语言学》.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

网络扩展解释

轿子是中国古代及部分亚洲国家广泛使用的传统交通工具,具有以下特点:

一、基本定义

轿子是由人力或畜力抬行、供人乘坐的方形载具,主体结构以竹木制成,外部罩有帷幔,两侧穿杆供抬行。其别称“肩舆”体现了以肩扛抬的特点。

二、历史演变

  1. 起源: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辇”(带轮车),秦代发展为无轮的“步辇”,唐代称“肩舆”,五代后通称“轿子”。
  2. 成熟形态:北宋时期结构与现代近似,包含轿杆、轿厢、轿顶等部件,轿厢形似木屋,前开门、侧开窗,顶部有檐状装饰。

三、类型与用途

四、社会文化意义

封建社会中,轿子使用受严格等级限制,成为身份象征。成语“轿子”亦衍生出“养尊处优”的比喻义。

提示:轿子于20世纪逐渐被现代交通工具取代,但在传统婚俗、旅游体验等领域仍有保留。

别人正在浏览...

杯觥交错标新竞异摈士博延槽矛驰名天下穿域大坝大面皮儿诞登旦角大卒鄂君被肥劲槁葬惯会固体潮骨子黑牢红炸黄杜鹃皇居回挠箭漏谏友锦柏矜叹荩猷炯尔棘人基音眷待髡剔兰秋练习里候临轩昧幽木立那厢恁底怒火中烧七宝花青川亲旧奇渥温去鳞曲意濡鹈寿觞首身蜀扇蒐猎酸儒颋颋徒附推算违章吴头楚尾小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