棰杀的意思、棰杀的详细解释
棰杀的解释
用棍棒打死。《后汉书·酷吏传·董宣》:“主( 湖阳公主 )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 宣 ,欲箠杀之。” 清 王士禛 《居易录》:“妾前生 唐 开元 宫人也,君前生亦为内侍,一夕偶语,有婚姻之约,为上所见,箠杀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某公尝箠杀一干僕。”
词语分解
- 棰的解释 棰 í 短木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用棍子打,杖刑:“笞棰暴国,齐一天下”。 鞭子,鞭打:“士以马棰击亭长”。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 杀的解释 杀 (殺) ā 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杀生。杀敌。杀鸡取卵。杀一儆百。 战斗,搏斗:杀出重围。 消减:杀风景。 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肥皂水杀了眼睛。 收束:杀价。杀尾。 勒紧,扣紧:杀车。 用在动词
网络扩展解释
“棰杀”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为用棍棒击打致死,属于一种古代刑罚或暴力手段。以下是详细解析:
词义解释
- 核心含义:通过棍棒类工具(如杖、鞭等)将人打死,常见于史书记载的私刑或官方刑罚。
- 字形关联:
- “棰”通“箠”(chuí),指短木棍或鞭杖类刑具。
- “杀”即致死,强调结果的致命性。
历史文献例证
- 《后汉书·酷吏传·董宣》
东汉官员董宣因得罪湖阳公主,皇帝欲“箠杀之”,体现其作为官方刑罚的用途。
- 清代王士禛《居易录》
记载前生因私语被“箠杀”,反映民间对私刑的想象。
-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某公“箠杀一干僕”,说明清代仍存在类似私刑现象。
使用场景与演变
- 古代司法:汉代至明清,常见于对犯人或奴婢的惩处。
- 文学描写:多用于笔记小说,突出情节的残酷性或因果报应主题。
- 现代语境:已退出日常使用,仅存于历史研究或古籍解读中。
注意事项
- 字形辨析:古籍中“棰”与“箠”常混用,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
- 伦理批判:此类刑罚反映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严酷性,现代法律已严格禁止暴力私刑。
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后汉书》《阅微草堂笔记》等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棰杀》的意思
《棰杀》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用棍棒击打或杀害。
拆分部首和笔画
《棰杀》的部首是木,表示与木材相关。它的总笔画数为12。
来源
《棰杀》一词的来源较为复杂,既有古代使用的意义,也有后来的引申义。在古代经典《诗经·秦风·草茅之歌》中就有“有苕之實,有杕之材”一句,其中提到了杕,它是指一种使用来套在陌生人头上的木质器具,用于标记罪犯。后来,杕的含义逐渐扩展到用木器击打罪犯,即棰杀。而在现代,棰杀的概念也可引申为用其他方式消灭或击败对手。
繁体
《棰杀》的繁体字为「槌殺」。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杕」表示用于标记罪犯的木质器具,「殺」则表示杀害。合并在一起,写作「棰杀」。
例句
1. 那个暴徒被警察棰杀了。
2. 这个黑帮头目下手狠辣,已经棰杀了许多竞争对手。
组词
棰打、杀害、残杀、棰挞、棰敲。
近义词
击打、殴打、打击、杀死、消灭。
反义词
宽恕、饶恕、宽容、放过、赦免。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