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朝廷或军中用以识别的标志,形似小旌旗。《周礼·春官·司常》“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 汉 郑玄 注:“属谓徽识也。《大传》谓之徽号。今城门僕射所被及亭长著絳衣,皆其旧象。” 贾公彦 疏:“‘属谓徽识也’者,谓在朝在军所用小旌,故以属言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扬徽者” 唐 孔颖达 疏:“徽识,制如旌旗,书其所任之官与姓名於上,被之於背,以备其死,知是谁之尸也。”
(2).泛指标志。 苏曼殊 《遯迹记》:“恶兽女体,头上插花,以为徽识。” 郭沫若 《十年建国增徽识·北京站》诗:“十年建国增徽识,七月工程树典型。”
“徽识”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徽识”原指古代朝廷或军队中用于识别的标志,形似小型旌旗。例如《周礼》中记载的“九旗之物名”便包含这类标识,汉代郑玄注释时将其称为“徽识”,主要用于区分官职或身份。
部分资料提到“徽识”作为成语,表示“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一致”(如相貌与品性相符),但此用法较少见且权威性存疑。
“徽识”核心含义为古代标志性旌旗,后扩展为各类符号标识。需注意成语用法可能存在争议,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徽识(huī zhì)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徽和识。
徽(huī),是一个多音字,由彳(吕)和心组成。在《康熙字典》中,徽解释为“言语优美”或者“标志”。徽还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别称。
识(zhì),是一个多音字,由讠(丷)和心组成。在古代汉字中,识的写法有所变化,例如在金文中,识写作“⿰言音”。识的意思包括“认识”、“理解”,以及“意识”等。
“徽识”的来源可以理解为“标志的认识”或者“标志的意识”,可以指人们对于标志、符号及其含义的认知和理解。
关于“徽识”的繁体写法,请写作「徽識」。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识字的方式有许多变化。例如,在篆书中,写作“⿰言直”;在隶书中,写作“⿱言十”或“⿱言斤”。这些变化都体现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字形亦有所变迁。
以下是一些关于“徽识”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与“徽识”相关的词汇:
总结:徽识是指标志的认知和理解。它由“徽”和“识”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标志和认识。徽和识的写法有所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形体已经发生了变化。徽识可以指代人们对标志和符号的理解以及对其含义的认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