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朝廷或军中用以识别的标志,形似小旌旗。《周礼·春官·司常》“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 汉 郑玄 注:“属谓徽识也。《大传》谓之徽号。今城门僕射所被及亭长著絳衣,皆其旧象。” 贾公彦 疏:“‘属谓徽识也’者,谓在朝在军所用小旌,故以属言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扬徽者” 唐 孔颖达 疏:“徽识,制如旌旗,书其所任之官与姓名於上,被之於背,以备其死,知是谁之尸也。”
(2).泛指标志。 苏曼殊 《遯迹记》:“恶兽女体,头上插花,以为徽识。” 郭沫若 《十年建国增徽识·北京站》诗:“十年建国增徽识,七月工程树典型。”
"徽识"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司常》,本义指古代军士佩戴的标识性符号,用以区分不同军队编制。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其释义延伸为"具有识别功能的标志或符号"。
该词包含三个核心语义层次:其一指具体的实物标识,如古代兵卒衣甲上的徽章符号;其二指抽象的身份象征,如宗族图腾或职官标记;其三在现代汉语中可引申为具有文化识别功能的视觉符号,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特殊纹样。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特别指出,该词在《礼记》等典籍中多与"旌旗""章服"等礼制元素共同出现,构成古代等级制度的重要表征系统。
“徽识”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徽识”原指古代朝廷或军队中用于识别的标志,形似小型旌旗。例如《周礼》中记载的“九旗之物名”便包含这类标识,汉代郑玄注释时将其称为“徽识”,主要用于区分官职或身份。
部分资料提到“徽识”作为成语,表示“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一致”(如相貌与品性相符),但此用法较少见且权威性存疑。
“徽识”核心含义为古代标志性旌旗,后扩展为各类符号标识。需注意成语用法可能存在争议,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岸然白桵悲泫便士辨智兵形丙种射线持异冲橹悼愓打夜胡叠见层出丁是丁,卯是卯对虾汾露汗气横被砉欻见缝就钻夹衣揭厉旌奬巨防看法炕暴矿藏两院砱砾蔺生柳编马苑莫大嫩手镊子匿光弄文疲薾披拂披写虔诚谴出愆乏且泄轻锐勤切穷猿投林起偃为竖驱丁取途热海三人月沈卢适逢其会庶僚讼田素域同上图纸物体徙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