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悔改之意。《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子家 弗听,亦无悛志。” 杜预 注:“悛,改寤也。” 杨伯峻 注:“句谓无悔改之意。”
“悛志”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析如下:
“悛志”指悔改的意愿,由“悛”(quān,意为悔改)和“志”(心志、意图)组合而成。该词强调内心对过错的反省和改正的意向,常见于古代文献中。
“悛”作为单字,可与其他字组合成词,如: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用例或语义演变,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左传》相关注释。
悛志是一个汉字词语,由“心”和“旬”两个部首组成,共有12个笔画。它的发音为“quān zhì”。悛来自古代汉字,是“改过自新”之意。
悛志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系辞上》中,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概念之一。而在漢字繁體字中,悛字沿用了简体字的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悛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它的古代篆书形体为“⿰心川”。
悛志可以组成许多有关改变、努力或追求的词语,例如:悛驭(改过自新)、悛躬(改正自己的错误)和悛悛(改过自新的心志)。
悛志的近义词有“悔意”、“悔心”等,都指悔过的意愿或决心。而反义词则可以是“忘志”、“放弃”等,表示对改变或努力失去决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