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胡 人小儿; 胡 人僮仆。 唐 岑参 《卫节度赤骠马歌》:“紫髯 胡 雏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鬉高。” 唐 苏郁 《咏和亲》:“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 胡 雏虏更多。” 明 汤显祖 《紫钗记·回求仆马》:“不用吹簫《僮约》,结柳 奴星 ,有剪髮 胡 雏。好教你垂鞭接马玉童扶,衣箱别有平头护。”亦指年轻的外国人。 陈三立 《王木斋见过话海上旧游》诗:“轻雷初在楼臺外,閒数胡雏缓缓归。”
(2).对 胡 人的蔑称。亦特用为对 后赵 石勒 、 唐 安禄山 的蔑称。《晋书·石勒载记上》:“年十四,随邑人行贩 洛阳 ,倚啸 上东门 。 王衍 见而异之,顾谓左右曰:‘向者 胡 雏,吾观其声视有奇志,恐将为天下之患。’驰遣收之,会 勒 已去。”《新唐书·张九龄传》:“ 安禄山 初以 范阳 偏校入奏,气骄蹇, 九龄 谓 裴光庭 曰:‘乱 幽州 者,此 胡 雏也。’” 唐 杜甫 《中夜》诗:“ 胡 雏负恩泽,嗟尔太平人。” 仇兆鳌 注:“负恩泽,追恨 禄山 ,盖自 天寳 初而祸绵不息,致不能为太平之人也。”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六:“ 张巡 之守 睢阳 , 玄宗 已幸 蜀 , 胡 雏方炽,孤城势蹙。” 明 刘基 《煌煌京洛行》诗:“妖星入太极, 胡 雏登御床。”
“胡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指胡人小儿或僮仆
该词最初用于描述胡人(古代对北方及西域少数民族的泛称)的孩童或年轻仆从。例如唐代岑参《卫节度赤骠马歌》中“紫髯胡雏金剪刀”一句,描绘了胡人少年修剪马鬃的场景。近代诗人陈三立的诗句“閒数胡雏缓缓归”也沿用此意,指代年轻的外国人。
对胡人的蔑称
该词在特定语境中带有贬义,常用于贬斥胡人。例如《晋书》记载西晋王衍称后赵开国君主石勒为“胡雏”,暗指其可能成为祸患。唐代张九龄也曾用此词贬称安禄山,反映当时中原对胡人将领的警惕。
该词从单纯描述胡人少年,逐渐演变为带有民族偏见的贬义词汇,反映了古代中原文化与边疆民族的复杂关系。需注意,现代使用时应避免带有歧视色彩。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晋书》《新唐书》等史料,或查阅(沪江词典)、(汉典)等来源。
胡雏,是一个古代汉字词汇,有着丰富的含义和用法。它的拆分部首为“⺡”(水部)和“隹”(鸟部),总共有7个笔画。
胡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一书中。胡雏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多被用来指代小鸟,特别是指那些刚刚孵化出来的雏鸟。
胡雏的繁体字为「鵠雛」。字形中的「鵠」表示鸿鹄,是指天鹅或其他大型雁鸟,象征高贵和纯洁;而「雛」则表示小鸟,象征幼稚和纯真。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胡雏的形状稍有不同。胡的“⺡”部分上方有一横,表示水流;雏的“隹”部分上方有两点,表示小鸟。
胡雏飞上天空,展翅翱翔。
胡雏可以与其他字组成不同的词语,例如:胡鸟(指香雪鸟)、雏儿(指小孩)、水雏(指进化到水生状态的鱼类的幼体)。
胡雏的近义词有小鸟、雏鸟。
胡雏的反义词可以是成鸟、雄鸟,表示已经长大成熟、性成熟的鸟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