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奉告,禀告。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三节:“所有人的祈愿由它(龟)衔告上天,所有天的预兆由它昭示下民。”
“衔告”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构词与意象
由“衔”(咬住、叼着)和“告”(传达)组成,字面可理解为“通过中介传递消息”。部分资料提到其隐含“秘密传达隐秘之事”的意象,但这一说法多见于网络解释,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仪式或庄重场合的信息传递,如祭祀时通过龟甲等媒介向神灵禀告祈愿。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郭沫若相关著作或古代汉语词典。
《衔告》是一个汉语词语,通常用来指代官方发布的公告或通知,其目的是向人们传达特定信息或指示。
《衔告》的部首是血,总共有13个笔画。
《衔告》是一个古老的词语,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宗伯·论衔》一书中,用来描述官方发布通知的行为。
《衔告》的繁体字为「銜告」。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衔告》的古代写法为「欣吖」。
1. 政府今天发出一份衔告,要求民众遵守疫情防控措施。
2. 学校给家长们发了一封衔告,通知他们关于家长会的时间和地点。
官告、告示、告知、告诫。
公告、通知。
秘密、保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