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深的树林。《楚辞·刘向<九叹·怨思>》:“玄蝯失於潜林兮,独偏弃而远放。” 王逸 注:“言玄蝯材力捷敏,失於高深之林。”
“潜林”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出处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潜林”指高深的树林,形容树木茂密、幽深的自然环境。这一解释在多个词典中一致出现,如《楚辞》中的用例。
该词最早见于《楚辞·刘向<九叹·怨思>》:“玄蝯失於潜林兮,独偏弃而远放。”王逸注解为:“言玄蝯材力捷敏,失於高深之林”,通过猿猴在深林中迷失的意象,突出树林的幽深难测。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文学性文本,用于描绘自然景观的幽深或隐喻复杂环境。
如需进一步了解《楚辞》中的具体用例或王逸的注释,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和(漫游猫)的详细分析。
《潜林》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读作qián lín。它的意思是指生长在水下或湿地中的树木,也可以指湖泊、河流周围的茂密林地。
《潜林》的部首是水(氵)和木,拆分部首后可得到“氵”和“木”两个部分。其中“氵”表示水,而“木”表示木头或树木。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记载,《潜林》的笔画数为15画。其中,第一个字“潜”拥有11画,分别由“氵”(3画)、“贝”(5画)和“兼”(3画)组成。而第二个字“林”则有4画,由“木”(4画)构成。
《潜林》两字的来源较为简明。其中,“潜”字的意义为隐藏、潜入,而“林”字则表示树林。因此,《潜林》的意思就是“隐藏在树林中”或“被植被掩盖的树林”。
在繁体中,潜林这个词的写法没有变化,仍然是“潜林”。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潜字的发展经历了演变。最早的字形是表现一个人从水中钻出的形状,而后来的字形则将水的部分替换成了三点水的标记,代表了水流的意思,最后才演化成了现在的形状。
对于林字,古代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只是在结构和笔画上有细微的差别。
1. 他在湖边潜林中安静地钓鱼。
2. 这片潜林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3. 清晨时分,阳光透过潜林的缝隙,照在湖面上,美不胜收。
1. 潜伏:隐藏在某个地方等待机会。
2. 林海:茂密的大片树林。
3. 潜藏:秘密存在或隐藏。
4. 林荫道:两旁有树木的道路。
1. 树林:泛指有树木生长的地方。
2. 树丛:比树林小且生长得更密集的树木。
3. 林木:指树木生长的地方或树木的总称。
1. 暴露:揭露或显露出来。
2. 裸地: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
3. 人迹罕至:指很少有人来过的地方。
4. 石漠:指没有植被、生活极为贫乏的地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