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危急之事。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上:“ 温庭筠 诗亦有用甲子相对者,云:‘风卷蓬根屯戊己,月移松影守庚申。’两语本不相类。其题云:‘与道士守庚申,时闻西方有警事。’邂逅适然,固不可知。”
“警事”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释:
一、基本释义 “警事”指危急之事,常用于描述需要警惕或戒备的突发情况。该词由“警”(戒备、敏锐)和“事”(现象或活动)组合而成,强调对潜在危险的关注。
二、出处与示例 最早见于宋代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引用了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诗句:“与道士守庚申,时闻西方有警事”,描述在特定情境下听闻紧急事件的状态。
三、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警事”一词使用频率较低,更多见于古籍或文学作品中。其核心含义仍围绕“危机、紧急事件”展开,但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四、相关延伸 “警”字单独使用时,可表示戒备(如“警惕”)、敏锐(如“机警”)或治安职能(如“警察”),而“事”则泛指各类现象或活动。两者组合后,词义偏向突发性、紧迫性的事件。
警事,是一个复合词,包含了两个汉字:警和事。警事的意思是警告和处理事情的事务。
警的部首是言字旁,它的拆分部首是讠(讧),总共有13笔。
事的部首是亅字旁,它的拆分部首是丨,总共有8笔。
《警事》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一书中,是战国时期吕不韦编纂的一本政治家言行录。在这本书中,警事一词被用来形容政治家们警醒地对待政事,积极采取行动。
警事的繁体字为「警事」,部分繁体字使用了「警務」来代替「警事」。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和现代略有不同。例如,在古文中,「警事」通常写作「警誓」,表示对事情做出庄严的承诺。
1. 这次警事冲突使得双方关系更加紧张。
2. 政府已经采取警事行动以阻止犯罪活动的发生。
1. 警务:指警察和其他维持治安和执法秩序的行政部门的事务。
2. 警示:表示警告和提醒。
3. 警觉:指对危险和风险有敏锐感知的能力。
近义词:警告、警示、警戒。
反义词:安详、平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