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嶣嶤”。1.峻峭;高耸。《汉书·扬雄传下》:“ 泰山 之高不嶕嶢,则不能浡滃云而散歊烝。” 颜师古 注:“嶕嶢,高貌也。” 晋 陶潜 《拟挽歌辞》之三:“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嶤。” 宋 司马光 《送张太博肃知岳州》诗:“波涛汹涌动寒野,楼阁嶣嶤压暮云。” 明 陈宏绪 《寒夜录》卷上:“山虚水深,万籟萧萧,古无人踪,惟石嶕嶢。”
2.指高山。 清 周亮工 《百丈岩瀑布同公蕃赋》诗:“雷耕石骨劈嶕嶢,波诡云腾百丈高。”
“嶕嶢”是形容山势高耸险峻的叠韵联绵词,常见于古代文献,也可写作“嶣嶢”。其具体含义如下:
基本释义 指山势高耸陡峭,多用于描绘险峻的山峰。如《汉书·扬雄传》中“泰山嶣嶢”即形容泰山巍峨之势。
引申含义
文献用例 多见于汉唐诗文,常与“巉岩”“岑立”等词搭配,强化视觉上的险峻感。
由于该词较为生僻,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若需更精确的解读,建议提供具体出处或上下文。
《嶕嶢》(jiāo yāo)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峰峦叠嶂、山势险峻的样子。它形容山脉高耸、峰峦起伏的景象。
《嶕嶢》这个词包含了两个部首,分别是“山”和“口”。它的总笔画数为16画。
《嶕嶢》属于汉字的创造词,没有特定的来源故事。在台湾和香港,也有人将它写作繁体字“嶠嶢”。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一些字的形状与现代略有不同。根据古籍记载,《嶕嶢》在古时候的写法是“㞣”(yáo)。
1. 远处的山峰连绵起伏,宛如一座《嶕嶢》。
2. 登上山顶,远眺山谷,便能看到漫山遍野的《嶕嶢》。
嶕嶢山、嶕嶢景、嶕嶢地貌、嶕嶢连绵
山峻峭、峰翠峥嵘、崇山峻岭、山岳起伏
平坦、平缓、平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