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向官府交纳赋税。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缮备》:“﹝外﹞商人么?则怕早晚要动支兵粮,儹紧上纳。”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比较》:“钱粮输纳,必有定限。完欠比较,必有定期。限有定而百姓閒时办银,逢限上纳,无顾此失彼之虞。”
"上纳"一词在汉语中属于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指向上级或官方机构缴纳财物、税款或贡品的行为。根据《汉语大词典》及《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该词具有三重语义维度:
一、赋税缴纳 指按照法定程序向官府提交钱粮赋税,如《宋史·食货志》中记载的"州县催科,须令民户依限上纳",此处强调义务性缴纳行为。该用法常见于明清地方法规文书,具有强制征收属性。
二、贡品呈献 特指地方向中央政权进献特产物资的制度,如清代《户部则例》规定"云南土司岁需上纳象牙二十对",体现封建等级制度下的物资流通体系。此义项在《中国历史大辞典》中有详细制度说明。
三、现代转义 当代语境中衍生出广义的"提交、交付"含义,常见于公文用语。例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的"企业须按月向税务机关上纳增值税",此时词义中性化,剥离了古代语境中的强制色彩。
该词的词性特征表现为:
构词法角度分析,"上"表方向性动作,"纳"含接受义,二字组合强化了自下而上的交付关系。语义演变轨迹显示,该词从具体的物质交付逐渐扩展至抽象事务处理领域。
“上纳”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向官府或上级缴纳赋税、贡品等义务性行为,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如下:
历史背景:
古代百姓需定期向朝廷缴纳钱粮,如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中提到的“儹紧上纳”,即催促商人尽快缴纳兵粮。清代黄六鸿《福惠全书》也强调“钱粮输纳,必有定限”,说明缴纳赋税具有严格的时间规定。
延伸意义:
除赋税外,也可泛指履行义务或缴纳费用,如现代语境中可用于描述缴纳公共费用等。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证或现代用法,可参考上述来源中的原文内容。
暗转百官扮故事鳖行朝宁春色导呵大说丁帘地着东閤方脉飞仙盖高啸革凡登圣龟虎故吏含蓄轰轰烈烈黄叶假势进竞举奏痾祸课息逵宫劳勌鍊丹良觌灵女临难如归梦徵面筋明珠暗投凝听徘徊舆骈化批砉导窾轻出冗乱三曜膻秽善良闪铄稍须筮席鼠腹蜗肠疏缓束脩树阴松飙损怀探擿縢牒铁甲舰脡脡然屯咽窝心鲜明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