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向官府交纳赋税。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缮备》:“﹝外﹞商人么?则怕早晚要动支兵粮,儹紧上纳。”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比较》:“钱粮输纳,必有定限。完欠比较,必有定期。限有定而百姓閒时办银,逢限上纳,无顾此失彼之虞。”
“上纳”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向官府或上级缴纳赋税、贡品等义务性行为,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如下:
历史背景:
古代百姓需定期向朝廷缴纳钱粮,如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中提到的“儹紧上纳”,即催促商人尽快缴纳兵粮。清代黄六鸿《福惠全书》也强调“钱粮输纳,必有定限”,说明缴纳赋税具有严格的时间规定。
延伸意义:
除赋税外,也可泛指履行义务或缴纳费用,如现代语境中可用于描述缴纳公共费用等。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证或现代用法,可参考上述来源中的原文内容。
《上纳》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上”和“纳”。下面将详细介绍该词语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上纳》的意思是向上奉献、向上供奉。通常用来表示将物品或资金上交给上级、国家或组织。
《上纳》的第一个字部首为“上”,表示位置在上方;第二个字部首为“纳”,表示在接受或收纳。它的总笔画数为8画。
《上纳》一词源于古代中国。在古代,人们对于尊敬长辈或上级的行为多采用供奉、奉献的方式表达,这也就形成了《上纳》这个词。
《上纳》的繁体字为「上納」。
在古代汉字中,「纳」字的写法有些不同。一种常见写法是用「乃」与「人」组合,表示接受;另一种写法是用「纟」与「內」组合,表示包容。
1. 他每个月都要上纳一定数额的税金。
2. 村民们纷纷上纳米粮,支援灾区人民。
加上不、上纳、纳贡、纳粮、纳新、纳税、纳入、入纳、受纳等。
奉献、献上、供奉、向上、进贡。
下送、退还、返还、下达、反倒。
哀荣安居乐业半镜保龄球运动伯姜布侯樗社出戍丛射谠规打粟干电工学二次多项式放光丰豕富在知足浮子革舟规彠桂戚故岁毫不迟疑烘染戒指金图书君门拘牵快马魁头来崪勒掯略取橉筋木离俞罗罻痝痝马王菜没干缠蜜橘鸣鸡明亮隔难産霹雳酵浅笑峭严晴霭倾斜度起墖拳跼溶斗舍近谋远神秘驷盖死扣推挹未来生伪论芴漠乡饮鲜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