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向官府交納賦稅。 明 湯顯祖 《牡丹亭·繕備》:“﹝外﹞商人麼?則怕早晚要動支兵糧,儹緊上納。”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錢穀·比較》:“錢糧輸納,必有定限。完欠比較,必有定期。限有定而百姓閒時辦銀,逢限上納,無顧此失彼之虞。”
“上納”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向官府或上級繳納賦稅、貢品等義務性行為,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曆史背景:
古代百姓需定期向朝廷繳納錢糧,如明代湯顯祖《牡丹亭》中提到的“儹緊上納”,即催促商人盡快繳納兵糧。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也強調“錢糧輸納,必有定限”,說明繳納賦稅具有嚴格的時間規定。
延伸意義:
除賦稅外,也可泛指履行義務或繳納費用,如現代語境中可用于描述繳納公共費用等。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證或現代用法,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原文内容。
《上納》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上”和“納”。下面将詳細介紹該詞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上納》的意思是向上奉獻、向上供奉。通常用來表示将物品或資金上交給上級、國家或組織。
《上納》的第一個字部首為“上”,表示位置在上方;第二個字部首為“納”,表示在接受或收納。它的總筆畫數為8畫。
《上納》一詞源于古代中國。在古代,人們對于尊敬長輩或上級的行為多采用供奉、奉獻的方式表達,這也就形成了《上納》這個詞。
《上納》的繁體字為「上納」。
在古代漢字中,「納」字的寫法有些不同。一種常見寫法是用「乃」與「人」組合,表示接受;另一種寫法是用「纟」與「內」組合,表示包容。
1. 他每個月都要上納一定數額的稅金。
2. 村民們紛紛上納米糧,支援災區人民。
加上不、上納、納貢、納糧、納新、納稅、納入、入納、受納等。
奉獻、獻上、供奉、向上、進貢。
下送、退還、返還、下達、反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