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上納的意思、上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上納的解釋

謂向官府交納賦稅。 明 湯顯祖 《牡丹亭·繕備》:“﹝外﹞商人麼?則怕早晚要動支兵糧,儹緊上納。”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錢穀·比較》:“錢糧輸納,必有定限。完欠比較,必有定期。限有定而百姓閒時辦銀,逢限上納,無顧此失彼之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上納"一詞在漢語中屬于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指向上級或官方機構繳納財物、稅款或貢品的行為。根據《漢語大詞典》及《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該詞具有三重語義維度:

一、賦稅繳納 指按照法定程式向官府提交錢糧賦稅,如《宋史·食貨志》中記載的"州縣催科,須令民戶依限上納",此處強調義務性繳納行為。該用法常見于明清地方法規文書,具有強制征收屬性。

二、貢品呈獻 特指地方向中央政權進獻特産物資的制度,如清代《戶部則例》規定"雲南土司歲需上納象牙二十對",體現封建等級制度下的物資流通體系。此義項在《中國曆史大辭典》中有詳細制度說明。

三、現代轉義 當代語境中衍生出廣義的"提交、交付"含義,常見于公文用語。例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收錄的"企業須按月向稅務機關上納增值稅",此時詞義中性化,剝離了古代語境中的強制色彩。

該詞的詞性特征表現為:

  1. 及物動詞屬性,需帶受事賓語
  2. 常與"錢糧""賦稅""貢品"等具象名詞搭配
  3. 現代用法可與抽象概念組合,如"上納方案"

構詞法角度分析,"上"表方向性動作,"納"含接受義,二字組合強化了自下而上的交付關系。語義演變軌迹顯示,該詞從具體的物質交付逐漸擴展至抽象事務處理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上納”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向官府或上級繳納賦稅、貢品等義務性行為,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一、基本解釋

二、詳細說明

  1. 曆史背景:
    古代百姓需定期向朝廷繳納錢糧,如明代湯顯祖《牡丹亭》中提到的“儹緊上納”,即催促商人盡快繳納兵糧。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也強調“錢糧輸納,必有定限”,說明繳納賦稅具有嚴格的時間規定。

  2. 延伸意義:
    除賦稅外,也可泛指履行義務或繳納費用,如現代語境中可用于描述繳納公共費用等。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例句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證或現代用法,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原文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敗句扳留辨潔标峻陛對炳博賓校踩高跷查究達官啖嚼倒見斷斬風宣甫爾貫世橫亡弘壯火箭間腦績紹九馗糾剔疾雨暴風機雲昆裔臘尾遼城龍武軍洛龜馬哈魚民萌木夫木酪泥金帖子女歧普渡衆生且夫七擒孟獲起首器物冉季任遇柔質上邦聖斷剩客柿餅十二辰蟲殊禮私地思如湧泉讨鬧騰書添磚加瓦條冰梯度銻華相盡洗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