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筮之席。《仪礼·士冠礼》:“彻筮席,宗人告事毕。”
“筮席”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筮席”指古代占卜仪式中用于行筮(用蓍草占卦)的席子。它属于礼仪场合的专用器具,常见于《仪礼》等典籍记载的冠礼、祭祀等活动中。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仪礼·士冠礼》:“彻筮席,宗人告事毕。”意为仪式结束后撤去筮席,标志占筮环节的完成。
功能与象征
筮席不仅是占卜的物理载体,也体现了古代礼仪的庄重性。通过“设席—撤席”的流程,凸显仪式的规范性,如《士冠礼》中通过筮席的使用确定冠礼吉日。
此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多作为研究古代礼仪或文献的专有名词出现。如需进一步了解《仪礼》中的具体仪式流程,可参考相关古籍注解。
筮席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拆分部首为“⺮”和“巾”,总计十五画。
筮(shì)的本义是古代用舍木做成的一种卜筮工具,可以通过摇动来预测吉凶吉,相当于现代的卜筮。
席(xí)的本义是一种用来铺在座位上的均匀编织的垫子。
筮席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周朝,主要用于官方卜筮仪式。
在繁体字中,筮席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些差异,但是筮席这个词的基本形状和现代写法相似。
例句:
1. 请先择日再进行这个重要的决策,我们需要用筮席来为您卜卦。
2. 昔日的王公贵族常常使用筮席来预测天意。
组词:
1. 筮卜:指使用筮席进行卜卦的行为。
2. 卜筮:一种预测吉凶的方法。
3. 巾帼筮:女性所使用的筮卜仪式。
近义词:
卜筮、占卜、占卦。
反义词:
现实、实际、真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