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说的意思、大说的详细解释
大说的解释
(1).主要的意思。 唐 韩愈 《赠张童子序》:“二经章句仅数十万言,其传注在外皆诵之,又约知其大説。”
(2).高深的学说。 宋 曾巩 《冬望》诗:“千年大説没荒冗,义路寸土谁能培。”
词语分解
- 大的解释 大 à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
- 说的解释 说 (説) ō 用话来表达意思:说话。说明。演说。解说。 介绍:说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合”均读轻声)。说媒。 言论,主张:学说。著书立说。 责备:数说。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专业解析
“大说”在汉语中属于古语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核心义项,其释义和例证均源自权威汉语工具书及经典文献:
一、指重要、精深或根本性的言论、学说
- 释义: “大”在此表示重大、根本,“说”指言论、主张或学说。合指具有深远影响或根本意义的重要论述、思想体系。
- 出处与例证:
- 《论语·先进》:“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解此章时引用了程颐(程子)的话:“程子曰:‘……夫子盖欲学者深求其本,而不为异端所惑也。其言虽若抑扬,而意实主于从先进,此圣人之微辞也。学者当深味之,不可但以大说求之。’” 这里的“大说”指表面的、宏大的理论,与需要深求的“本”相对,反衬了“大说”可指重要的根本性学说。来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 《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谈)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在注解“道论”时提到:“按:刘氏云‘黄子,景帝时人,治黄老之术’。又姚氏按:《儒林传》黄生,好黄老之术。又《墨子》有《黄说》篇。” 这里的“黄说”虽非直接写作“大说”,但“说”指一家之言、学说,与“大说”在“学说”这一义项上相通。来源:司马贞《史记索隐》。
二、指过分夸大的言辞、虚妄不实之谈
- 释义: “大”在此有过分、夸大的意思,“说”指言论、话语。合指浮夸、不切实际或虚妄的言论。
- 出处与例证:
-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 虽然此处用“矛盾之说”,但其所描述的正是典型的夸大其词、自相矛盾的“大说”(虚妄夸大的言论)。后世常用“大言”、“夸说”等词表达此意,与“大说”此义项同源。来源:《韩非子·难一》。
- 清代学者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中校勘古籍时,常辨析词语含义。虽未直接注解“大说”,但其对类似词语如“大言”、“夸说”的训释,有助于理解“大说”此义项在古代文献中的实际运用,指不切实情的浮夸之辞。来源:王念孙《读书杂志》。
“大说”在古汉语中的核心含义指向重要的根本性学说/言论或虚妄夸大的言辞,其使用多见于先秦两汉典籍及后世注疏之中。
网络扩展解释
“大说”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和权威来源综合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一、核心含义
-
主要的意思
指文章或言论的核心观点。例如唐代韩愈在《赠张童子序》中提到“约知其大说”,即强调把握经典的核心要义。
-
高深的学说
多指古代经典理论,如宋代曾巩《冬望》诗中“千年大说没荒冗”,形容深奥的学术思想逐渐被埋没。
二、补充说明
- 读音差异:根据《汉典》等资料,“大说”存在两种读音:
- dà shuō:侧重字面含义,如“主要意思”;
- dà yuè(同“悦”):古汉语中可表示“非常高兴”,如《史记》中“上乃大说”。
- 与“小说”的关联:有观点认为(来自非权威来源),“大说”在古代指正统经典(如四书五经),而“小说”则指虚构故事,形成雅俗对比。
三、使用示例
- 古籍引用:
“二经章句仅数十万言,其传注在外皆诵之,又约知其大说。”(韩愈)
- 现代造句:
“他演讲时抛开细节,直指问题的大说。”
提示:若需深入考证,可参考汉典、诗词古文网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唱卯赤马顇族蹙踖呆货丁家鹤定远东阁多垒藩臣覆窠谈贯膂孤孩鬼怕恶人横眉竖眼矫枉过当接翮精益求精麂眼拉比牢肉鍊砂理剧廪廪留颜乱民鲁鱼陶阴履屦莽荡芒芴贸儒梅市没有说的苗牀明镜止水谋如涌泉骈厚辟讳皮室军濮上强项窃窃诩诩秋晩少牢砂皮蛇脊市楼十三点实叟属附提梁偷存土茅屯子外彊中乾温源谷饷给香俏险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