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凭借势力。《后汉书·和帝纪》:“委任下吏,假势行邪。是以令下而姦生,禁至而诈起。” 唐 王勃 《上刘右相书》:“投形巨壑,触舟浦而雷奔;假势灵飇,指青霄而电击。” 太平天囯 洪秀全 《整顿属员诏》:“业经保封者,宜听现在理事众叔节制,以免假势妄行,希图庇护也。”
“假势”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用法区分:
成语用法(虚伪态度)
基本含义指表面假装出某种姿态或态度,带有虚伪性。常见于日常语言中,强调行为与真实意图不符的伪装状态。
例句:“他假势迎合领导,私下却另有打算。”
普通词汇用法(凭借势力)
源自古代文献,指依仗权势行事,常见于历史或正式文本。如《后汉书》提到“假势行邪”,唐代王勃文中用“假势灵飇”形容借助风力,太平天国诏书亦警示官员勿“假势妄行”。
例句:“地方豪强假势欺压百姓,终被朝廷整治。”
使用注意:现代语境中多采用第一种解释,若用于历史文献分析则需结合第二种含义。具体释义需根据上下文判断。
假势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亻”和“旧”。
根据笔画的顺序,假势可以拆分成6个笔画。其中,“亻”部首占据2个笔画,“旧”部首占据4个笔画。
假势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源自于《说文解字》,并且在隋朝时期出现在正式文字中。
在繁体字中,假势的写法与简体字保持一致,都是“假势”。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中,假势的形状和现代写法相差不大。
以下是一些关于假势的例句:
1. 这个骗子的假势已经被人们识破了。
2. 他的行为给人一种虚伪的假势。
除了假势外,还有一些相关的组词,例如:
1. 假装:意思是故意装出某种状态或表现,以达到一定的目的。
2. 假借:指以某种借口或理由掩盖真实的意图或目的。
假势的反义词是真实,意思是真实的状态或表现。
近义词包括虚伪、伪装、装腔作势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