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率的意思、赏率的详细解释
赏率的解释
奖赏的标准。《明史·黄得功传》:“时 辽 事急, 得功 持刀杂行伍中,出斩首二级,中赏率得白金五十两,归奉母。”
词语分解
- 赏的解释 赏 (賞) ǎ 指地位高的人或长辈给地位低的人或晚辈财物:赏金。赏赐。奖赏。赏罚分明。 因爱好某种东西而观看:赏阅。赏析。赏花。赏月。欣赏。鉴赏。赏心悦目。 认识到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给予重视:赏识
- 率的解释 率 à 带领:率领。统率。率队。率先(带头)。率兽食人(喻暴君残害人民)。 轻易地,不细想,不慎重:轻率。草率。率尔。率尔操觚(“觚”,供写书用的木简;意思是轻易地下笔作文)。 爽直坦白:直率。坦率。
专业解析
"赏率"是一个在现代汉语中非常罕见且基本不再使用的古代军事术语。其核心含义是:
指古代军队中,主帅或将领根据军功大小,按一定比例或标准奖赏、犒劳士兵的行为或制度。 它强调的是论功行赏的规则、比例或标准。
具体解析如下:
- “赏”的含义:
- 指奖赏、赏赐、犒劳。在军事语境下,特指对作战有功将士的物质或荣誉奖励。
- “率”的含义:
- 在这里不读“lǜ”,而应读“shuài”。
- 其核心含义是标准、规格、法度、准则。
- 引申为按一定的标准或比例行事。
- “赏率”的合成含义:
- 将“赏”与“率”结合,“赏率”即指进行奖赏所依据的标准、法度或比例。
- 它强调的是奖赏行为本身所遵循的规则性和规范性,即根据功劳大小,按照预先设定或约定俗成的比例进行分配赏赐。
- 例如,古代军令中可能会规定“斩首一级,赏金若干”,这种规定本身就可以视为一种“赏率”。
使用场景与现状:
- 古代军事文献: “赏率”主要出现在记述古代军事制度、战事或将领传记的史书、兵书等文献中,用于描述军队的激励制度。
- 现代汉语: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完全不用。无论是日常交流还是现代军事术语中,都不再使用“赏率”一词。表达类似概念时,会使用“奖赏标准”、“犒赏规则”、“按功行赏”等更现代的词汇。
- 词典收录情况: 在常用的现代汉语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中,通常不会收录“赏率”这个词条。它属于需要查阅大型历史性语文辞书或专门军事辞典才能找到的古语词。
权威性说明与参考来源:
由于“赏率”是一个古语词且现代已不用,在常用的在线现代汉语词典资源中很难找到直接对应的词条解释。其释义主要基于对古汉语词汇构成规则的分析和对相关历史文献用法的理解。
- 核心释义依据: 该解释基于古汉语单字“赏”和“率”(shuài)的权威释义。例如:
- 《汉语大词典》(最权威的大型历史性汉语语文词典)对“率”(shuài)的释义中包含“标准;法度”这一义项(如《礼记·祭义》注:“率,犹循也。言己循先人之教而不敢专也。”引申为法度、标准)。对“赏”的释义包含“赏赐;奖赏”义项。
- 《辞源》(侧重古代汉语语词和文物典章制度)对“率”(shuài)的释义也明确包含“标准,规格”义项(如《史记·商君列传》:“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对“赏”的释义包含“赏赐,奖励有功”义项。
- 语境佐证: 虽然难以找到直接定义“赏率”的现代词典条目,但在古代文献(如《史记》、《汉书》等史书,或《孙子兵法》等兵书)中,描述论功行赏制度时,其核心思想就是“按一定的标准(率)进行奖赏(赏)”。将“赏”与“率”组合,正是对这种制度或行为的凝练表达。
- 替代查找建议: 若需最权威的书面依据,建议查阅大型历史语文辞书的纸质版或权威数据库(如《汉语大词典》网络版、中国知网等平台收录的权威辞书),或查阅研究古代军事制度的专业著作。
“赏率”是一个古语词,特指古代军队中按一定标准或比例奖赏有功将士的行为或制度,强调奖赏的规则性和法度。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完全不用,仅存于古代文献记录中。理解其含义需依托对古汉语单字义项(特别是“率”shuài 的“标准、法度”义)的掌握和对古代军事制度的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赏率”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赏率(shǎng lǜ) 主要指奖赏的标准,即根据特定条件或规则制定的奖励准则。例如在军事或古代制度中,明确规定了完成任务后可获得的奖赏额度。
二、历史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明史·黄得功传》的记载:“得功持刀杂行伍中,出斩首二级,中赏率得白金五十两,归奉母。” 此例中,“赏率”指斩杀敌人后按标准获得白银奖励的规则。
三、其他解释
部分现代资料(如、4)将其扩展为成语,解释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赞美程度”,例如用于评价艺术、文化作品的受欢迎程度。但这一用法未被权威古籍或主流词典收录,可能属于现代引申义。
四、字义分解
- 赏:包含奖赏、欣赏两层含义,如“赏罚分明”“雅俗共赏”。
- 率(lǜ):此处指比例或标准,如“效率”“税率”。
五、使用场景
- 历史文献:多用于描述古代军事或制度中的奖励机制。
- 现代引申:少数语境下可比喻对事物的认可度,但需结合上下文明确语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明史》原文或权威汉语词典(如汉典)。
别人正在浏览...
稗子敝蠹比隣宾寀兵柄碧玉年拨食餐腥啄腐幨车垂典春帝銼尸打铺多宝槅蠹字发哀風形凤友鸾交分茅锡土分题福田衣膈臆观者如堵蛊事河源餱粻吉驾居安思危卷素空积逵巷琅简烂柯陵华瞒怨命笔明庭拿讹头脑带般桓烹狗藏弓启祷契密轻薄少年穷追劬顇山情盛鋭世务衰斁四集四时舞痠冻算发所缘缘天隐挺鹿走险途遥日暮往迹唯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