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拿讹头的意思、拿讹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拿讹头的解释

亦作“ 拿囮头 ”。讹诈、勒索作奸者的钱财等。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嵇山会馆唐大士像》:“居间曰擸縴,指称曰太岁,勒胁曰拿讹头。”《儒林外史》第四一回:“ 杜少卿 同 武书 听了一听,纔晓得是人来买綉香囊,地方上几个喇子想来拿囮头,却无实迹,倒被他駡了一场。”亦省作“ 拿讹 ”。《醒世姻缘传》第七十回:“把儿子 骆有莪 补了校尉,跟了人缉捕拿讹,也赚了许多横财,置房买地。”参见“ 拏讹头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拿讹头(ná é tóu)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主要流行于明清时期的北方地区,尤其在山东、河北一带。其核心含义指借故敲诈、找借口勒索钱财的行为,常带有趁人之危或故意刁难的意味。以下从词义、用法及文化背景进行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1. 基本释义

    “拿”意为抓取、索取,“讹头”指借口、把柄或虚构的事由。合称指通过制造事端或利用对方弱点强行索要财物。例如《汉语大词典》释义为:“寻衅敲诈钱财”(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

  2. 行为特征

    该行为通常具备三个特点:

    • 主动性:主动制造事端或寻找对方疏漏;
    • 胁迫性:以威胁、恐吓等手段逼迫对方就范;
    • 非法性:本质属于欺诈或勒索,不为法律所容。

二、历史语境与文学用例

该词常见于明清白话小说,反映市井生活中的欺诈现象。例如:

此类描写印证了“拿讹头”在近代汉语中作为市井流氓惯用手段的社会背景,常与无赖、地痞行为关联。


三、方言属性与现代使用

  1. 地域分布

    该词属北方官话方言词汇,尤其活跃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间口语(参考《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

  2. 当代使用

    随着普通话普及,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仍在方言区保留,多用于批评道德败坏的行为。例如:“他这是存心拿讹头,别理他!”


四、相关概念辨析


参考资料:

  1.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
  2. 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
  3. 《金瓶梅》(兰陵笑笑生著,万历年间刊本)
  4. 《醒世姻缘传》(西周生著,清初刻本)

网络扩展解释

“拿讹头”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ná é tóu,其核心含义是通过欺诈、敲诈等手段获取不义之财。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二、词语构成


三、使用场景与文献例证

  1. 文学作品:
    • 《儒林外史》中描述“喇子想来拿囮头”(“囮头”与“讹头”同义),指无赖借机勒索。
    • 《醒世姻缘传》提到“拿讹头”是校尉缉捕时赚取横财的手段。
  2. 现代语境:该词多用于历史或文学描述,现代口语中较少见,但可引申为对欺诈行为的批判。

四、相关概念辨析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帝京景物略》《醒世姻缘传》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爱博而情不专白厉厉被里补复长干曲城干崇藴出坞麤行點青飞屧匪直傅理挂须归止行帮宏器监食娇妙急管繁絃机理近鄙僸僸就然军司看书科差空空联欢连绕冽清林末吝书黎然里也波力争上游鑪子卖交情命日蜜章末僚逆锋偏废蕲艾千兵万马谦俭清本啓问犬牙相错让三让再蕤宾铁响辱知神子势相黍离之悲谈说外销象棚消散屑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