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銼尸的意思、銼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銼尸的解释

古代酷刑。割剐尸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关于“銼尸”一词的释义,经核查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古籍数据库,现说明如下:

  1. 词义解析

    “銼尸”为古汉语复合词,由“銼”(通“挫”,意为摧折、毁损)与“尸”(尸体)构成,字面指对遗体的毁坏行为。该词多见于历史文献中对极端刑罚的记载,特指古代“戮尸”之刑的残酷形式,即通过切割、肢解等方式侮辱死者遗体,属传统刑罚制度中的严酷手段。

  2. 历史语境与典籍记载

    据《汉书·刑法志》载,秦汉时期对重罪犯有“枭首”“车裂”等戮尸刑,而“銼尸”可能为后世对类似暴行的概括性描述。明代《大明律》虽未直接使用“銼尸”一词,但明确规定了针对谋逆罪行的“剉骨扬灰”刑,可视为其延伸实践。清代文献如《清史稿》中亦有对叛乱者“戮尸示众”的案例记载,侧面印证此类刑罚的延续性。

  3. 文化伦理意涵

    在传统伦理观念中,“銼尸”被视为对“死者为大”礼制的严重悖逆。儒家经典《礼记·檀弓》强调“丧尽其礼”,反对遗体亵渎,而法家为威慑犯罪则主张严刑峻法。这一矛盾反映了古代法律思想中礼法冲突的深层张力。

  4. 现代认知与词频

    需特别说明:该词未被《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当代权威辞书收录,属历史语境中的低频专称。今人研究古代刑罚史时,需结合具体文献辨析其与“戮尸”“剉尸”等近义术语的差异。

参考资料(基于可验证来源):

注:因该词属生僻历史术语,建议进一步查阅《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研究》(朱勇著)等专著获取体系化解读。

网络扩展解释

“銼尸”(cuò shī)是古代一种针对尸体的残酷刑罚,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指对已故之人的尸体进行割剐、毁损的刑罚,属于死后追加的极刑。其目的多为惩戒罪大恶极者,或对政治犯的二次惩罚。

  2. 历史实施案例

    • 元代:高文秀《澠池會》记载“锉尸万段”,反映该刑罚的极端性。
    • 明代:沈德符《野获编》提及对谋逆者的“凌迟处死,锉尸枭首”,说明其常与枭首等刑罚并用。
    • 清代:《清史稿》记录允礽案中,景熙被“锉尸焚之”,可见此刑亦含焚烧步骤。
  3. 行刑方式
    据文献描述,典型手段包括用斧头劈开尸体胸部等肢解行为,甚至将尸块示众以儆效尤。

  4. 社会意义
    该刑罚不仅针对肉体,更通过侮辱尸体强化威慑,体现古代“戮尸示惩”的伦理观念,常见于谋逆、弑君等重罪。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及《清史稿》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蔼然边俎侧阶琛贝齿芬宠贻穿房过屋春冰促销策略荡心担忧耽忧丹灶雕体涤宫顶多兑利二酉烦性光圈官亭捍衞豪视哈腰红头签话靶戏花活患难夫妻画作截瘫尽入彀中九瀛君子芋劳燕分飞零下蟊疾绵里鍼冥诞靡所底止谬想木饧念咎叛命蓬莱阁频切齐口青琐客麴蘖戎马生涯三吴箑脯觞咏膻中慑剉枢剧肆掠俗物刓困文解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