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中的草。 唐 李益 《和丘员外题湛长史旧居》:“运转春华至,岁来山草緑。”
(2).犹言山野草莽。借指在野未仕。《后汉书·李固传》:“方今之事,復同於前。臣伏从山草,痛心伤臆。”《晋书·隐逸传·郭文》:“山草之人,安能佐世!”
山草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名词,其具体释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指生长在山野间的草本植物,通常为自然繁衍的野生草类,非人工栽培。
例:《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释为“山野的草”,强调其自然属性与生长环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129.
泛指山中草木
古代文献中常以“山草”代指山中的植被,如《诗经·小雅》中“山有蕨薇”的意象延伸。
来源:许慎. 说文解字(清代陈昌治刻本)[M]. 卷六:“草,草斗,栎实也…一曰象形”,泛指草本植物。
特指药用或民俗植物
部分典籍中专指具药用价值的山野草,如《本草纲目》载:“泽兰,生于山涧,一名山草。”
来源: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部[M]. 明代万历刻本.
隐逸文化的象征
文人常借“山草”喻指隐居生活,如白居易《草堂记》“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山草成为超脱世俗的意象载体。
来源:全唐诗·卷四百三十[M]. 中华书局,1960.
在分类学中,山草可指特定物种:
来源: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10(2)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02.
释义分类 | 核心含义 | 典型语境 |
---|---|---|
现代常用义 | 山野野生草本植物 | 自然生态描述 |
古汉语泛指 | 山中植被/隐逸象征 | 文学意象与哲学隐喻 |
植物学专指 | 荩草或山地草本植物类群 | 生物分类与药用研究 |
“山草”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字面含义
指生长在山中的草本植物。如唐代李益诗句“岁来山草緑”,描述了山草随季节变化的自然景象。
引申含义
比喻在野未仕之人,即未担任官职的隐士或普通百姓。例如《后汉书·李固传》中提到“臣伏从山草”,借山草暗指自身未入仕的身份。
现代语境中,“山草”多用于文学或地理描述,例如“高山草甸的旅游基础设施”,指代自然景观中的植被。部分词典将其扩展为质量普通的事物或谦称自身地位(如提及的成语用法),但此义项使用较少。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演变细节,可参考来源。
霸略暴兵宝坊拔尤变压彪章不哲长才短驭朝恩丑谥楚尾彫润扼吭夺食防寒反朴告坐后旌后天失调黄帝慧云恢卓家厨甲舘嘉朋鞿镳解罗镜分鸾凤吉普女郎寄筌稷下亢厉课赋刻鹄类鹜暌绝厘任论世知人旅榇梅梅溟涬木香拿跟能员农民漂絮青乌说秦货柔远怀迩三直砂果上岁世不曾释法守尽束矢钧金桃花浪望潮万象更新委付五宿翛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