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客死者的灵柩。 唐 刘禹锡 《为鄂州李大夫祭柳员外文》:“闻君旅櫬,既及 岳阳 。寝门一慟,贯裂衷肠。”《旧唐书·列女传·女道士李玄真》:“哀妾三代旅櫬暴露,各在一方,特与发遣,归就大塋合祔。” 宋 洪迈 《夷坚丙志·雍熙妇人词》:“此寺盖其旅櫬所在也。”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闹殇》:“旅櫬梦魂中,盼家山千万重。”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景贤·书周孝子事》:“土著之民,墓田丙舍,皆已为谷为陵,矧旅櫬耶?”
(2).谓暂寄灵柩。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楔子:“夫主京师禄命终,子母孤孀途路穷,因此上旅櫬在梵王宫。”
“旅榇”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lǚ chèn,由“旅”和“榇”组成,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客死者的灵柩
指在他乡去世者的棺材,需运回故土安葬。例如明代汤显祖在《牡丹亭·闹殇》中写道:“旅榇梦魂中,盼家山千万重”,表达了对客死异乡者灵柩归乡的哀思。
暂寄灵柩
指因故暂时寄存的棺材。如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提到:“因此上旅榇在梵王宫”,描述因路途艰难而将灵柩暂寄寺庙的情景。
该词多用于古典文献或文学创作,现代汉语中较少见,常见于历史、文学研究领域。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考证,可参考《牡丹亭》《西厢记》等原著。
《旅榇》是一个旧词,意为旅途中使用的行李箱或旅行用具。榇指的是一种箱子或盒子。
旅榇是由“⺍”(鬼)和“木”两个部首组成。拆分后:旅(⺍:鬼部;7画)榇(木:木部;4画)。
《旅榇》一词早在宋代就出现了。在古代,人们常使用榇作为旅行或搬家时装载物品的容器。因此,榇逐渐成为旅行中行李箱的代名词。
《旅榇》的繁体字为「旅櫬」。
在古代,「旅榇」的写法可能会与现代有所不同。古代的写法以小篆为主,样式较为繁复。
1. 他打开旅榇,拿出一本书开始阅读。
2. 旅客们将自己的行李装入了旅榇中。
3. 长途旅行时,一个坚固的旅榇是非常有用的。
旅行、旅游、旅客、旅社、旅程、旅舍、榇木、榇石
行李箱、箱子、衣橱、背包
空手、无携带、毫无行李、裸行
暴荒表核才华横溢惭德藏传佛教抽泣敦害杜仲凡翼发言权改邪归正更张广莫门扢扎帮鼓筝还往行己有耻寒乞儿河夫花刚石回辔回天运斗洄漩胶密家相阶篁积灰荆岑惊喧金浆玉醴禁网隽贤开口呼口调棂床茂苑目耕曩烈闹乱纳忠凄冽青童大君穷了琼箫啓佐散生三祖僧宇闪多绍熙守禁书簏缌缏田园听不懂铜狄退青无休外瑕摘瞎子摸象